疫情期间600只幺鸡被没收,香港旧唐楼竟还藏着千只“麻雀”?

今日大部分企业都开工大吉,有的开启线上办公模式,有的依然需要线下坐班。前往上班的路上虽然人人都带上了口罩,人流也不算多,但在地铁上人群依然密集,大家都尽量互相保持距离,降低感染风险。

● 复工首日的广州地铁,图源@南方都市报

就在这样人人自危的环境下,前一段时间居然还有浙江的村民聚众搓麻将?!为了制止村民聚在一起打麻将,当地乡政府使出了一出妙招——打麻将是吧,把幺鸡给没收了!

经过当地乡政府工作人员挨家挨户的上门劝说,两天下来居然没收了600多张幺鸡牌,也就是说村民聚众搓麻将的案例就有600多起。这些幺鸡将会统一标注保存,待疫情过去后再发还给大家。拜托大家,这段时间请耐住寂寞啊。

● 当地政府收缴了600多张麻将幺鸡牌

麻将缺了一只幺鸡,牌就没得打了。在麻将的世界里,每一张牌都举足轻重。麻将是中国古人发明的一种博弈游戏,最早的原型是江西太仓的护粮牌。

当时粮仓受雀鸟侵食,官吏为奖励补雀护粮者,在竹制的筹牌上记录功绩,派发给补雀人。所以,麻将的牌面很多都很雀鸟有关,特别是相当于“一条”(一索)的幺鸡,就是最形象的鸟类图案。

● 打蛇打七寸,麻将收幺鸡

麻将被誉为国粹,是不少邻里乡亲们最佳的茶余饭后消遣活动。麻雀从古传至今天,几乎每个省都有其各自的玩法,但总体离不开“吃”“碰”“杠”“听”“胡”这五种状态。

在寸金寸土的香港,很早就有人利用旧唐楼的楼梯口摆摊,这些摊铺被称为“楼梯地铺”。在些楼梯地铺中,老百姓会做一些鞋子、雨伞这样的小买卖。其中有一家地铺非常特别,它里面卖的是现在日渐式微的传统手工艺品——手雕麻将。

● 卖手雕麻将的楼梯底铺

这家店铺的老板叫何秀湄,从她13岁还是个小女孩到现在已经到了耳顺之年,她做了快50年手雕麻将,也见证了手雕麻将的兴盛和衰落。

何秀湄还没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在做手雕麻雀这一行。后来,一家六口全挤在这个空间狭小的旧唐楼生活。虽然生活不富裕,但总算有瓦遮头。

● 手雕麻将老板何秀湄

何秀湄小时候是个“放养”的孩子。她夏天就在铺口马路边上乘凉,冬天就窝在楼梯店铺里也不乏温暖。有时候夏天睡马路边,还被街坊冠以“马路儿童”的称号。

但跟着师傅学艺的时候,何秀湄就不敢那么“散漫”了。为了学习雕刻麻将的技艺,何秀湄两眼直勾勾地看着师傅的工作,过了饭点都依然寸步不离地待着,仿佛麻将就是饱腹的粮食。

● 老师傅在雕刻麻将

比起现代丰富的娱乐,六七十年代的人们几乎没什么消遣活动,但是麻将却能带给他们茶余饭后的娱乐。但是那时候机器制造的麻将还不普及,手工的麻将可谓是每家必备。

高峰的时候订单很多,店里每个人都忙得手忙脚乱,都依然每天加班到半夜。何秀湄回忆:以前经常在给客户送麻将的时候,被狗追被狗咬,反观现在,三天等不到一个客人,恨不得熬通宵工作。

● 雕刻麻将的工具四件套

一副麻将144张麻将牌,做好一幅完整的麻将要用到好几样工具。一部瓦数高达100W的灯箱,用来软化麻将上的胶。雕刻的工具至少要有四把,梭子、白板、一筒这三类牌面各用一把,还有一把雕刀专门用来刻字的。

要雕刻一个工整的图案或文字,首先得在空白的牌面上用铅笔起稿。就算是何秀湄这样做了几十年的老师傅,也会怕雕刻失误。

● 先用铅笔画出图案的大体框架

起稿之后,麻将就要拿去放在灯箱上软化。软化这一部相当重要,麻将受热时间得控制好,否则过软过硬都会对雕刻造成影响。

雕刻是用途最广、也是最考验手艺的工具。无论力度还是角度,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得经得起考验。何秀湄雕刻的时候习惯转换麻将牌各种角度,这样刻起来比较顺手,也能保持雕刻的手感和质量。

● 用雕刀刻图案

筒子的刻法不像写字,但是转的圈数却比其他的麻将牌都要多。

刻筒子的工具就像是圆规,需要在牌面上画出大小不一的同心圆,总共要转出4个圆。

● 雕刻筒子

白板的工具像一双长短不一的筷子,短的那根“筷子”的下端是一个斜切面。

何秀湄用这个工具放在牌面上用力一拉,就能勾勒出白板的轮廓。力要足,同时也要控制收放力度,不能画出界限。

● 雕刻白板

制作索子的工具和做白板的有些相似,只是“筷子头”没那么细,没那么尖。

只要划好一段痕迹,再往里挖深,留下凹槽即可。

● 雕刻索子(条子)

刻好的麻将牌就可以上色了,颜色主要有红蓝绿三种。

欸?!师傅,您的画工怎么这么糟糕?都涂出界啦。

● 给麻将上色

别急,师傅的大笔一挥是为了让颜料更饱满地深入刻好的图案凹槽里,用化学药水将颜色抹均匀后,多余的颜料只需要用抹布擦干净就可以啦。

所以上色的步骤比较简单,用较粗的毛笔画出界也没关系。最后,麻将要到灯箱里“回炉再造”,待颜料烘干,即大功到成。

● 麻将在灯箱里头烘干,在铁皮上软化

最早的手工雕刻麻将都是以竹骨、竹牙、象牙为材料。竹骨麻将所用的骨头包括鹿骨、骆驼骨、象骨、牛骨,其中鹿骨密度最大、最润,做出来的麻将也最好看。

竹子和骨头的比例各不相同,骨头越厚就越珍贵。七十年代开始流行四川贴黄的竹麻将,骨头被彻底抛弃。但是象牙还是依然珍贵,那时候象牙手雕麻将据说能卖到二十万港币。后来,骨制品被抵制,材质好的手工雕刻麻将也越来越少。

● 早年的鹿骨麻将

紧跟着,机械大规模生产的塑胶麻将打破了传统格局,其高效的生产效率直接将手雕麻将扼杀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打麻将的各路“雀友”基本不会在意,这副麻将是手工刻的还是机械做的,只要价格摆在那里,哪个便宜就买哪个。

如今,做手工雕刻麻将的师傅走的走,转行的转行。整个香港还在做手雕麻将的不出4人,而何秀湄是还在坚持的其中一个,但这个人数只会越来越少……

● 现代机械生产的麻将,强迫症舒服了

现在,61岁的何秀湄也出现了颈椎炎、视力衰退的病痛,工作效率也大幅降低。以前熬熬通宵两三天赶出一副完整的麻将,现在可能要花上一个星期。一副手雕麻将,收费4000港币,价格差不多是机器生产麻将的十倍。

店里有时候三天都等不到一个客人。偶尔有客人遗失了一两个麻将,才会花费四五十块来找何秀湄重新刻画补上,这已经是何秀湄大部分的收入。虽然子女给的家用早已超过自己卖麻将的钱,但她说继续做只是因为一份情怀,投入太多放不下。

● 何秀湄与多年交情的老街坊

虽然很少人会买一整副价格昂贵的传统麻将,但是时代的潮流却依然眷顾着这位麻将手艺人——越来越多人让何秀湄在麻将上雕刻不同的图案、名字、地方名、祝福语等等内容。

麻将越有创意,关注的人也越多。这也证明了手雕麻将并非无人问津,只是传统的麻将欠了些新意。

● 特色定制麻将

倘若这份延绵千年的传统手工艺能找到转型的出路,或许在大街小巷的麻将桌台上,在学生背包挂着的小饰物上,在新开发的创意桌游棋牌里,也能嗅到手雕麻将的人情味。

参考文献:

《人味胜胶味》文/一镜头

《香港手工麻将》文/世界一周

《手雕麻雀》文/香港退色工业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