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伯彻:1945年美丽昆明的记录者

保罗·伯彻:1945年美丽昆明的记录者

导语:美国记者保罗·伯彻(PaulBochel)是一位用第一批柯达彩色反转片拍摄了70年前美丽昆明的摄影师,他的照片令今天的人得到了美的享受。

保罗·伯彻,1915年6月2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曾在印第安纳州的福特威那读中学,后在俄亥俄州的商学院学习。毕业后,22岁的他来到底特律(Detroit),进入克莱斯勒公司工作,任《克莱斯勒汽车新闻》(ChryslerMotor News)的助理编辑。这是一份内部刊物,面向公司的8万名员工发行。

当时,克莱斯勒是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之一,在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克莱斯勒接到了国防部的订单,为美国陆军生产坦克。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珍珠港事件之后,克莱斯勒的坦克产量逐渐增加到了每3个月生产2000辆的规模。1942年至1945年间,克莱斯勒公司停止了传统的汽车制造,全力投入军工生产。从此,自欧洲到太平洋,包括中印战场,克莱斯勒致力于成为中国军用卡车的主要供货商。在滇缅公路上,克莱斯勒生产的道奇T234型卡车随处可见。

由于调动了所有资源为战争服务,克莱斯勒又创办了另一份刊物《战争工作》(WarWork),以此来全面报道该公司在各个战场的动态。保罗·伯彻的工作也从《克莱斯勒汽车新闻》转移到了它的姊妹刊物《战争工作》上。他既要编辑从前线发回来的消息,又要报道底特律本地的公司新闻,包括新建的坦克分厂的新闻。保罗工作时经常需要采访公司的一些员工。在采访中,保罗认识了莉莲·富尔(LillianFaure)——一位小提琴师。1945年4月21日,他们结婚。

结婚才刚刚两个月,保罗就被克莱斯勒公司派往中国,报道关于道奇卡车的新闻,同时也兼做一些技术员的工作。保罗惜别新婚的妻子,途经加尔各答来到了中国的昆明。他被安排在昆明的海外卡车维修部门,该部门负责为运送战争物资的数千辆卡车服务。作为一名记者,保罗的工作除了继续从昆明前线给《战争工作》发回报道外,还包括为运抵昆明的物资登记造册。1945年12月21日,保罗返回底特律。

在家过了几个星期的圣诞节假期后,他又重返昆明,并在那里工作了4个月。保罗返回美国后,他从底特律搬回老家冷水镇附近,住在母亲家族的田庄里,和莉莲共同养育着6个孩子。1975年8月12日,60岁的保罗·伯彻因冠心病去世。他的夫人莉莲活到了84岁,直到2003年11月9日才离开人世。

在中国期间,由于酷爱摄影,保罗用他的ArgusC3型相机和柯达彩色反转片,拍摄了大量反映昆明百姓生活和乡间风光的照片,并在1945年回家过圣诞节时,把这些胶片拿到了克莱斯勒公司的冲印室冲印。

作为“二战”时期热门刊物《战争工作》的记者,保罗·伯彻以其特有的职业眼光真实地反映出当时昆明的城市建筑、乡村景色及军事设施等场景,并注重画面的完整性。他拍摄的照片构图完美,色彩鲜艳。昆明的乡间美景,是保罗拍摄的重要主题。从他的镜头里我们可以看到,绿油油的田地一马平川,红色的乡间小路蜿蜒伸向村庄,青山环抱的村庄绿树丛生,湛蓝的天空飘着浓密的白云;村边的小河里,一群脸上写满了天真的儿童在戏水,阳光洒在他们光鲜的皮肤上,使人充满愉悦和快乐。《驮满货物去赶集》是保罗最喜欢的一张照片,一对骡马驮着货物在乡间土路上悠闲地行进,边上跟随的农夫头戴斗笠,在微微浮起的尘埃中,一抹斜阳照射其间,给人以安详静谧的感觉。

作为一名美国记者,中国士兵的整体风貌也是他要表现的重要方面。因此,在他拍摄的照片中,有大量反映中国军队形象的影像,这些影像将处于大后方昆明的中国军人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表现了出来。

中国西南地区的民风民俗同样是保罗·伯彻关注的主题。他拍摄的《庆丰街的集市》,色彩搭配非常讲究——黄色的街道、蓝色的天空,画面中央是身穿蓝色和黄色服装的赶集百姓,纯朴、平和、毫不张扬的神情挂在他们脸上。而《拓东路上的状元楼》中的状元楼,其青灰色的瓦顶,金碧辉煌的外观给人以古朴的美感。

如今,在日新月异发展中的昆明城里,老昆明特有的建筑已是凤毛麟角,而这批极富真实性与严肃性的彩色照片向我们展示了当年昆明城乡的风景及中国人的风貌,是一份弥足珍贵的人文史料。

2005年,在昆明的金飞豹先生及各界人士的努力下,保罗·伯彻的儿子罗伯特·伯彻(RobertBochel)将父亲拍摄的昆明照片,以及当年用于拍摄并作为罗伯特16岁生日礼物的ArgusC3型相机,一同捐献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罗伯特在捐赠仪式上说:“我非常荣幸,今天能在这儿与你们共同分享‘二战’末期我父亲在昆明拍摄的照片。今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我们记得我们的损失,记得我们的胜利。更重要的是,我们记得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所以,我们、他们的后代,今天才能生活在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中。希望这份礼物能够给将来的学者,以及对这段中国历史感兴趣的人,带来一些启示。”

作者:张明
      来源:《世界博览》201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