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尔扈特东归能否称得上“人类迁移史上的一部史诗”?

土尔扈特蒙古是我国西北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十七世纪三十年代西迁伏尔加河下游,约一个半世纪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1月,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公元1742-1775年)顺应民意,决定亲自率领部众十七万人离开伏尔加河畔,踏上东归祖国的旅途。

在渥巴锡的率领下,成千上万的土尔扈特妇女、儿童和老人,乘坐着早已准备好的马车、骆驼和雪橇,在整装待发的骑士们的护卫下,一队接着一队,陆续出发,离开他们生活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异国之地。

整个队伍仅用十多天时间,就跨越千里草原,渡过乌拉尔河,进入冰雪覆盖的哈萨克草原,立即遭到沙俄立即派出的哥萨克骑兵袭击。

担任后卫的9000余名土尔扈特勇士,与追击的哥萨克骑兵进行殊死搏斗,最终因众寡悬殊,全部壮烈牺牲。

渥巴锡率领剩余的队伍继续向东前进。

同年8月底,渥巴锡带着部众冲破沙俄追截,战胜严寒、酷暑以及疫病等艰难险阻,最后踏入新疆故土,回到了他们魂牵梦萦的祖国怀抱。

而此时,他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牲畜几乎死伤殆尽,幸存者仅存7万多人。

土尔扈特部的归来,受到大清王朝的热情款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6月,清廷派官员前往伊犁河畔接见了渥巴锡。

很快,清廷及时对土尔扈特部赈济,划定牧地,进行妥善安置。同年9月,在承德避暑山庄,乾隆召见渥巴锡,封他为卓哩克图汗,意为“英勇汗”。

为方便统治和管理,乾隆把土尔扈特分为新、旧两部:旧土尔扈特,由渥巴锡统领,分东西南北四路,共十旗;新土尔扈特,则由另一首领舍楞统领,分二旗。

为记此盛事,乾隆还亲自撰写《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块碑文。

如今,这两块碑文仍然保存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普陀宗乘庙内。

土尔扈特部的顺利回归及清廷对他们的妥善安置,反映出清康乾时期政治的空前稳定。

清政府的封爵、重赏、厚待的安抚政策,也增强了土尔扈特部对大清王朝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对于此事,英国文学家德昆赛曾评论:“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够像土尔扈特人跨越亚洲无垠的草原向东迁徙那样轰动于世和激动人心了”。

国外学者斯文?赫定认为,土尔扈特能决定从俄国长途返归,主要是苦于从俄国到西藏熬茶不便。日本学者矢野仁一也赞同此观点。

法国的东方学者伯希和则认为:“由于对俄罗斯人的压榨表现出了不满和惶恐不安,于是又重新东迁”

可见,土尔扈特人的东归,在世界历史上的确可以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最为悲壮的民族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