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IT职场相关的文章聚合
曾有个月薪三千的女孩子,编的稿件漏洞百出,老板怒拍桌子,她却回了句:“一个月三千块工资,你还想怎么样!”琢磨她这话挺有意思,就像我们买了件便宜货,用不了两天就坏了,于是宽慰自己:就花那么点钱买的东西,你还想怎么样?当然,她的潜台词是,你给我八千,我自然就做得好好的。但问题是,老板付薪水也是一分钱一分货,你必须在拿三千工资时,先体现出八千的价值,老板才愿意买单。
说实话,真的累了。拼命再拼命,努力再努力,和男人们一起摸爬滚打,熬夜加班到凌晨,身心疲惫。偶尔被关心,也会装作坚强的一笑,连声说没事儿,程序界里无男女。和项目经理暗战了几万回合,终于熬到了主管的地位。却要时时提防甚至镇压小字辈的程序员。偶尔从一堆堆方案中抬头,看着软件园里并不晴朗的天空,会想,怎么自己就学理了呢?怎么就学会勾心斗角了呢?怎么就知道培养自己小集团了呢?
六点下班,公司里大多数人都没要走的意思,这里没有人鼓励加班,但从来没见过不用加班的公司。在这座富有活力的城市,大部分人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为生存而奋斗,过着自己不想要的生活。要不是为了生活,没人愿意每天一大早去赶地铁,也没有人愿意每天挤两三个小时的公交,回到屋里时已经是深夜,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只有灯光下影子的陪伴,真是顾影自怜。
投资人阎焱说过一句话:如果全民创业,这也是这个民族的悲哀了,说明国家没有给这个社会提供一个好的选择机会和社会保障。从15岁开始折腾互联网,到17岁真正有意识的创业,再到两年后的今天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比起总理今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才开始进行互联网创业的年轻朋友们多经历了那么一点。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当美国青年能够在科技,互联网领域大展拳脚的时候,中国青年无法通过简单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想法。此刻,因为我们身处中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难度又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一个等级。
其实从创业角度,我个人虽然也有过几次尝试,但一直没啥成就,因此,按照 “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 的逻辑,我写这些实在是班门弄斧,但好巧不巧,我身边的创业朋友非常的多,而且成功率高的令人发指,很多创业的年轻朋友或身体不太年轻但心态非常年轻的朋友也愿意找我聊天,听我忽悠,所以我就尽量把我看到的,体会到的那些成功要素,尽可能的整理和总结出来,分享给大家。
今天我揭秘的这个项目,整个的营销推广过程非常的缜密。从一开始的吸引流量,黏住流量,到让流量放下戒心,获取流量的信任,然后引导消费,进行变现。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我研究过很多项目,发现,但凡是忽悠人的项目,他们的整个营销布局都会很严谨,哈哈,不得不说,他们这些人在忽悠人的方面真的很花心思啊。而正当操作的人反而没有这种“执着”和“严谨”!
这是一个被反复提及,几乎让人不耐烦的故事。1999年,马云在四处寻找投资人,他找到了日本软银集团的创始人孙正义。这个身材矮小、语速很快、充满激情的中年人,只花费了几分钟听马云讲他的构想,就答应为这家刚刚创立的公司投资2000万美元。
1999年,马云在自己杭州的家中创办阿里巴巴,他对追随他的17个人承诺,将带领他们打造出全世界最牛逼的电子商务公司,不过,因为只有50万元创业资本,所以只能发600元的月工资1999年,深圳润迅的年轻工程师马化腾把大学同学张志东叫到一家咖啡馆,急切地说:“我们一起办一家公司吧。”
王兴并不惧与阿里巴巴的投资者关系,更不怕被人说成挖墙脚,他讨厌一切形式的东西,不喜欢客套寒暄,礼貌有,但礼数不全。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说:“他是一个源代码很美,但界面很差的人。”即便是政府领导前往美团视察,他也是讲完PPT就走人。
做为一个行业人员,我听过周鸿祎的演讲,没有采访过周鸿祎,所以写这个文章的时候,只能通过我使用360的一些产品的感受去评价这个人,通过产品的细微的特性去感知产品背后的人性,通过这种感受可以说周鸿祎是中国互联网界最优秀的产品经理之一,之所以说之一,是因为还有其他的产品经理也非常优秀,比如马化腾,张小龙等。
谈年薪50万的人的生活状态,不容易。因为年薪百万这种薪酬的人,还是高密度的存在在金融一房地产、IT,这三个行业。而年薪50万「却不是如此。行业复杂度高,年龄跨度大,我见过的从25岁到35岁(我指刚刚达到的状态)都有。而不同年龄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消赛观,所以,我们集中在年薪刚刚达到50万,3年以内的状态。
什么是“有才华的人”,按我的理解,有着一定能力并能置换成金钱价值的人。说实在点,就是这个人固定资产和可支配财产多(俗称地多房多钱多)。其他啥跑穴走秀演讲、客户案例、月流水、发货截图等多数是虚幻。你可以骂我俗。但是,在我朝体制下,衡量你学习能力的就是你考试卷面的分数,衡量你才华的就是你的赚钱能力。其余都是借口、BB。
这是一段多年前的回忆录,按说早已不算新闻。但这个与亿万富翁潘石屹有关的故事,却揭示了“富人之所以为富人,穷人之所以为穷人”的秘密。对广大创业者来说,其中的启示永不过时。讲述这段回忆录的是一个叫李勇的打工汉。26年前,他和潘石屹在深圳的南头边关相识,走深圳、闯海南,一起挑过砖,成了一对共患难的“苦友”。然而,如今的李勇仍然辗转各地打工,而潘石屹早已成为SOHO中国董事长,2013年,他与妻子张欣的身家高达36亿美元。
我在经商前,15岁就当兵了,从军17年,做到团职干部,遇上中国百万大裁军,就转业到地方政府,当了两年办公室主任。这两段人生都还算成功:我做到团级职务时,不到30岁,很年轻,几十万部队当中最年轻的干部之一;到地方做官员,职务进步很快,很快做到办公室主任,但我在1988年断然辞官经商。
工作这几年,每年都会有朋友离开北京,每次朋友跟我告别的时候总是让我有很多感慨,问自己什么时候回去。当初毕业来北京没想太多,只是出于对互联网的喜欢,而在老家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公司中跟同事谈起来北京的原因,发现有些人人跟我一样,也有一些人说是纯粹是为了赚钱。
干货:对于一个创业公司而言,用户对产品的反馈非常重要,但是有时候这会让创业者掉进一个怪圈,用户反馈的数据并不能反应产品的真实情况。本文就是一个创业者的故事,他以亲身经历告诉你:用户的言语反馈有时候并不具备参考价值,因为他们的身体永远比嘴巴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