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福建人的家谱这么长?


作者 | 张佳萌 

编辑 | 羊缺牙

骗子年年有,套路年年新。前段时间,有个男子打着“我来帮你续家谱”的幌子骗吃骗喝,“顺”走了老人为数不多的辛苦钱。

对于80后、90后来说,家谱似乎已经是个陌生又遥远的词,但在老辈人的生活里,它却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而说到家谱,不得不提一下福建人的家谱,因为它们实在是太长长长了……

part.1独属于福建人的吹牛资本

拥有超长家谱的第一大优势,自然就是“凹造型”。

作为福建八大姓氏之一的“林”姓,那是相当人才辈出。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民国"女神"林徽因就根系福建闽侯林氏,而她的祖父林孝恂是光绪年间的进士,身列翰林之选,父亲林长民参与草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堂叔林觉民在辛亥革命中英年早逝,写下《与妻书》,林长民堂弟林尹民,与林文、林觉民同年为革命献身,并称黄花岗“三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福建闽侯林氏的相关人物关系图

福建陈氏现代最具影响的家族——福州胪峰陈氏,“一朝二部长”;海军部长陈绍宽、教育部长陈可忠;“二代两将军”,海军上将陈绍宽等;“三世双院士”,最著名是“陈氏定理”陈景润。而长乐陈氏则还有现代著名导演陈凯歌。

福建阳歧严氏二十七世子孙,就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西学第一人”、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严复,这个家族还出了被称为“辛亥奇侠”的严骥等人。

▲福建阳歧严氏宗祠

当身边人牵强附会着说自己是什么“高祖刘邦的第一百二十一代后裔刘某某”这种没影儿的事情时,福建人就可以底气十足的拿出家谱,告诉他们,哪些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实打实的是自家先祖。

part.2一本家谱,就是一部百科全书

家谱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一本没有断档、记录详细的家谱,内容上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最基本的自然是”姓嘛,叫嘛、家里几口人,人均几亩地、地里几头牛(此处自动脑补燕小六语气)“。除此之外,则有全族坟墓和祠庙等的方位、数量、管理使用办法、族训、撰写家谱的原因以及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

比较详细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光宗耀祖的著名人物。

▲家谱中的祖先画像和公墓图

有家谱的人家,取名也不能随随便便。

对于很多福建人来说,他们需要论名字排辈分,同一辈儿的人,姓名的第二个字需要用统一规定的字起头,后面的字才能自己发挥,这也是广东、福建地区人名多为三个字的原因之一。

同族之人,即使素未谋面,只要互通姓名,便可以通过名字中间的排谱字相认是否同宗,并确定彼此的辈分高下。

▲《甄嬛传》中浣碧作为甄嬛义妹出嫁,按照甄嬛家的排行重新改名

排辈份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吉祥字。比如福建南靖县的《丘氏族谱》里记载,他们规定的辈分用字是:

“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宗风丕振,亿万斯年。”

据说现在已经传到了“垂”、“显”字辈。

由于各个分支的发展速度不一样,有的时候,也会因为“辈分关系”在称呼其他人的时候相当凌乱,就像鲁迅先生在《社戏》里说“大家在一起玩,不小心打了太公也绝不会想起犯上这个词”:


▲图片来源:知乎“辈分大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福建有些地方在“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

像永泰县同安乡《张氏族谱》规定,族人添丁按先后次序排号,假如同辈中是第20个出生的,亲戚互相喊的时候,就直接喊“二十”,不用喊名字。但说真的,感觉要是没怎么见过的远方亲戚,很容易喊着喊着就乱了吧。

去世的人,则在其名前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福建沙县一带还有习俗,收养的孩子如果没得到族长和本族六亲的认可,不能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全族歧视。

当然,家谱太长也会带来一些困扰。比如现在很多年轻福建人起名,更想有自己的想法,不再按族谱排行,有的能通过起两个名字——一个“族名”放族谱上、一个名字日常使用来折中解决,有的则会吵起来:

▲“要不要按照字辈取名”,有时候也会产生一些冲突

古代,家谱通常只记录男子的名字,妻子只标注姓氏,生了儿子会详细标注,女儿则无法入族谱。假如一对夫妇没有儿子只有女儿,家谱上他们下面的子孙栏里就会显得格外冷清,甚至标注“无传”,“断了根”,这也就是为什么福建有些地方会显得“重男轻女”。

那时候,如果实在生不出儿子,妻子会主动帮丈夫纳妾。如果这条路再走不通,甚至会为了续家谱而买男婴。好在现在这些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女生也能在家谱拥有姓名。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part.3为什么福建人能保存这么完整的族谱?

《文史通义》中有言:“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但福建历史上算是“文明开化较晚”的地方,为什么现在反而成了族谱最厚、保存最好的地方之一?这还得追溯到历史上的“移民入闽”。

南朝开始了第一次入闽大移民。宋、齐、梁、陈四朝更替间,又不断有汉人迁入福建。隋唐两朝,朝廷开始重视东南沿海,进行有计划的移民开发。等到宋元时期,因为海上贸易繁荣,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做生意,选择留在福建。

▲古代移民入闽的主要通道 |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为外来人口,想要在当地发展,必须依靠强大的宗族势力,修撰族谱则是一种拉拢族人的好方法。另一方面,因为新迁入的基本都是曾经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人,修族谱也算是保留了原有的习惯。

因为福建人对家谱格外重视,差不多每30年甚至更短,就要翻印一次,比如闽北浦城的季氏、李氏、房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一世不修谱为不孝”。这还“触发了隐藏技能”——无心插柳柳成荫,让福建宁化木活字印刷技艺得以在这里流传下来,主要就用于印制宗祠族谱。

其实除了福建,很多地方也有修家谱的风俗,有的族谱上甚至直接规定,每年清明节,各支族人都需回祠堂拜别,举行修谱仪式,增添新到来的家庭成员。

北方家谱最著名的应该是山东孔氏家族,孔子后代,绵延千年。黑龙江省兰西县的张大爷,也会在每年清明,会把家谱供在屋中央,以这种方式来祭祀祖先。

▲黑龙江张大爷家的家谱

?翻开厚厚的家谱,字里行间都是血脉传承的力量,一本家谱,一部家史,千百年的荣耀沧桑皆汇聚于此。

你家有家谱吗?

有什么与之相关的习俗吗?

欢迎在评论里分享

[1] 家谱:连绵不绝的家族史[N]. 马子雷. 中国文化报. 2009-08-07 (004)

[2] 少数民族家谱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提供了第一手资料[J]. 王鹤鸣. 安徽史学. 2017(01)

[3] 《中国家谱总目》[M].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王鹤鸣,2009

[4] 吴泽宇. 琉球闽人家谱史料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5] 梁芳. 闽人旧族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6] 邹华享.使用家谱资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下)[J].图书馆,2006(06):67-69+81.

[7] 熊吕茂.近十年来梁漱溟研究综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05):68-73+108.

[8] 方宝川.福建家谱与琉球久米村系家谱的比较及其思考[J].海交史研究,1997(01):114-124.

[9] 汪晓虹.浅谈家谱族谱的作用[J].湖南档案,1985(0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