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领悟能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生活?

网络肯定是很大程度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一部好的电影、电视剧、动漫或者其他视频、文章里得到的感悟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吗?

这得出尽人皆知的道理说起——我们对有意义的事物记忆得更好,能触发我们的情绪和感情反应的事物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就是有意义

如果我们可以在网络里实现消极情绪的发泄和感情需求的满足,那么对于大脑来说这些行为就是有意义的,就会激起对这些行为进行深刻的记忆,


情绪是人类为了应对自然环境进化而来的,例如恐惧情绪就是为了让人产生逃离危险,焦虑就是为了让人有了需要去解决眼前问题的推力,愉悦感就是为了让人增加有益行为的次数(例如繁衍的必要性与性交的快感结合在一起),所以人的记忆机制就是会对那些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信息记忆得比一般的信息要深刻,这种大脑神经上,就是受到情绪刺激时,神经树突会产生新的增长,从而促进了长时记忆(经验形成)。

例如,不管是动作设计一流激烈的打斗场景,是画面唯美的两人相遇镜头,还是充满奇思妙想的科幻世界,有恰到好处的、引人入境的好配乐,在一部精彩的电视剧、电影、动画里我们投入自己的情感,心与主角们“系”在一起,一起高兴、一起伤心、一起仇恨…,因为一部好的电影、电视剧、动漫或者其他视频一定能从视觉和听觉上吸引你的注意力、一定是能给予你强烈的刺激,能让你跟走故事情节走的,让你走着走着就能感动落泪或激情昂扬或哈哈大笑——好的作品能让你有很强的代入感,因此我们可以在虚构的世界体验着由想象力和感觉沉浸带来的享受。实际上有很多研究证明,人类在自己的幻想、想象中投入自己的情绪或感情时,大脑里的反应是跟经历真实事件时差不多的。

这种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一般而言都是短暂而且集中,因为视频是把一个长时间的事件浓缩在几个小时或几十分钟镜头里,喜怒哀惧也需要在几个小时或几十分钟时间里体验完。


所以要想不断跟上故事情节的发展速度或者体验观看的流畅性,我们就不能分心对故事的情节进行深刻思考,只需要眼睛看、耳朵听、大脑自动加工即可,而且因为视频中视听觉组成的高强度和快速的刺激超过了我们大脑所能处理的程度,我们无法进行很深一层的思考和记忆(大脑超负荷运作),我们可能是在沉浸的状态下被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向带着走。

另一方面,这些视频激起了你的情绪或者感情反应时,你的注意力会被这些信息强力地占据掉(即沉浸),但是同时你又会不断被其它信息干扰、转移掉,例如由于故事情节、插曲、主题上的转折与变化,刚才的被激起的情绪又会被另一种情调取代掉,即某种感受的不断出现、消失与转折,总体上说就感情上的注意力不断被分散掉,所以即使有感受上的冲击,也只是短时间内的深刻印象,而且也因为不能经过工作记忆的有效和长时间加工形成长期记忆的重要人生经验,即无法进行长时间的深度思考(大脑超负荷运作导致思维能力不足),虽然感悟很美好,但是那些感悟只是一种感受,无法形成理性化的人生智慧。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只是接受感官的刺激而不对信息进行整合理解,即使我们有很强的感触,对于故事情节我们也无法形成持久的记忆,不能把这种感触形成更深层的感悟,而且没有多少人会抱着学习、研究的心态去看一部电影、电视剧、短视频、动漫···,而且,网上这么多视频内容,大多也是满足我们追求消遣娱乐的目的。

这导致我们对这些视频作品的感情印迹要比故事细节记忆要强得多,即“感悟”是感性上的,是可以被当做感情上的需求满足,而不是理性上的追求,这就是为什么每一次我们看完一部好电影、电视剧或者一个视频后有一种很强烈但是说不清的感受——好的作品能让你有很强的感情冲击,但是能让你真正改变人生的电影、电视剧、动漫等等作品真的很少,尤其是在这个创作无限更新、人才辈出的网络时代,再深刻的道理,我们会有点“审美疲劳”。或者说如果我们真的那么容易被改变,在我们每天通过手机和互联网接触这么多激励作品的情况下,那么我们的人生会岂不是很容易因为这么多“感悟”而变得更好?或者变成百万富翁?或者变成明星?

可惜,因为大部分人在网上都只是满足于那种浅层领悟的即刻满足状态,没有那样的恒心、意志力、决心、勇气去改变自己,突破不了生活的束缚,所以他们生活大多都是“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