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业界从业者或许都知道,美国的很多网站、游戏、应用等之前曾给中国创业者带来很多启示。当然,现在中国原创的互联网新生事物也早已屹立于世界舞台,独角兽企业数量更是超越了美国。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互联网事物就不再具有启发性,或许很多理念仍然值得中国创业者借鉴。注意,这里提到的是理念,而不是功能、UI等。
就像在近日成功获得4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的育儿资讯应用Winnie,就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虽然融资金额可能让见过大世面的中国创业者不屑一顾,不过Winnie或许能够给国内专注于育儿的应用带来不少启示。甚至从某个角度看,Winnie还为小众应用指出了一个新方向。
糅合点评+问答形式,Winnie受投资者及用户青睐
于旧金山创办的Winnie,最初以满足新手家长需求的儿童友好型目录为主,随后将其主要服务扩展成一个面向家长的更大平台。Winnie在成立之初就将目标定准了痛点——年轻父母在有宝宝之后会遇到的问题。
如,适合儿童去的博物馆及幼儿园、更够更换尿布的洗手间、便于推婴儿车和喂奶的商店、护理区域等儿童友好型场所。而且这些地点有着“特殊性”,年轻父母无法在谷歌地图或者Yelp中挖掘到详细信息。也就是说,Winnie是基于LBS地理位置,为年轻父母提供着详细的外出“带娃”指南。在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后,Winnie的数据来源有很多。更重要的是,那些儿童友好型场所的细节、评论及评分等都来自真正的年轻父母。
此外,在最近几个月中Winnie一直致力于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Winnie推出了在线社区,年轻父母能够在这里交流、提问并畅所欲言。很多年轻父母此前都是在用谷歌来搜索育儿问题的答案,但Winnie则将这些问题交予用户主动进行交流,让答案更具针对性。
整体来看,Winnie更像是一个点评+问答的综合育儿应用。类似美团的点评+知乎问答结合为主的Winnie目前已走上了快车道,不仅在全美10000个城市推出,且用户已经超过了100万。
国内育儿应用偏向导购+问答,需更接地气
与Winnie有着明显不同,国内的育儿应用走上了“偏执”的一面。或者说,国内的育儿应用更有中国特色。以亲宝宝等国内头部育儿应用为例,它们虽然也都有问答、交流社区,但往往更加注重于其他业务。如,儿童的科学教育。这些育儿应用打着大数据、A等前沿技术的旗号,号称能够科学有效的给出育儿要点。目的则很简单,除了聚拢用户外,还希望父母为育儿知识专栏付费。
此外,国内的育儿应用往往宣扬“母婴严选”的商品,表示母婴品类正在向智能化、安全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向用户推销各种商品。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与美妆推荐等应用区别不大,都是抓住用户的痛点诉求去做导购。而从国内育儿应用的大环境来看,早教、优品、优学、智能硬件等业务几乎成为“标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认知影响着国内育儿应用的业务。
可惜的是,像Winnie那样基于LBS地理位置的服务,在国内育儿应用上很少看到。或许是因为这样的业务并不能盈利,因此就没有动力上线。当然,也与国内的基础建设还对儿童不够友好等有着关系。但无论如何,国内育儿应用应该更接地气。在业务同质化严重的当下,它们与线下服务商结合起来去构建基于LBS地理位置的服务,能够满足更多的痛点诉求。这样一来,其实也能展开错位竞争。
应用细分、垂直化浪潮已至,小众亦可脱颖而出
Winnie的LBS位置点评服务,可能更多地适合于美国市场。但其所获得的成功,却对中国创业者带来思考。在创业机会看似愈来愈少的当下,要想从成熟领域打开突破口,或许更多地应该考虑应用的细分及垂直化。
不是每一个创业团队最后都能成为阿里、腾讯或百度,只要专注于更加细分和垂直的领域,也能够获得相应的成功。想从创业之初就做大做全的理念,或许早就应该抛弃了。在大众口味多变的当下,小众真的能够脱颖而出。关键之处,就在于是否能够真正发掘痛点需求,并付诸于实践。(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