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攻楚,究竟用了几天时间?答案让你想象不到

兵书《尉缭子》里有一句话: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孙)武子也!

大意是:如果齐桓公带十万兵,就可以天下无敌了,而吴起七万就所向披靡了,最厉害的是那个叫孙子的,三万兵马,就可以横着走,谁也拦不住。

当然,口说无凭,要证实孙武的厉害,还得找出证据来。因为孙武的实战表现限于史料太少,我们只能看到他参与指挥的唯一一场战役:柏举之战。

对于此次战役,《史记》上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五战,楚五败。”这五战五胜到底是怎么打的,我们现在已不得而知。不过,在《左传》中可以推测出此战役的时间。

吴楚两军在柏举对峙的时间是“十一月庚午日”,吴军打到楚国的郢都时是“己卯日”。从“庚午日”到“己卯日”刚好十天时间!

十天,孙武指挥的吴军就大败楚军,正所谓:兵贵神速!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为了这十天,孙武不知道做了多少工作。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史料记录孙武为此次战役所做的准备工作吧。

吴王拜孙武为大将后,在设盛宴庆贺期间,向孙武讨伐楚之计。

孙武说:“楚国我们一定要打的。不过楚平王己死,继位的楚昭王精励图治,国力大增。吴军如果贸然出动,很可能失败。人多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武力,其实胜败依武力决雌雄,这是下策,不战而胜才是上策!”

吴王来兴趣了,问:“打仗就是两军对阵以决胜负,不战如何决胜负呢?”

孙武答道:“胜利之道,有四种手段。一是伐谋,就是事先探明敌人的意国,先发制人,此法为上策;二是伐交,就是详细研究敌国有哪些同盟者,粉碎他们的同盟关系,削弱其实力,此法为中策;三是伐兵,即战争,这是下策;四是伐城,即攻城才能取胜,实属下下策。”

伍子胥和吴王请求孙武说得具体一些。

孙武说:“如今楚国与唐、蔡两个小国是同盟,假如吴国攻楚,唐、蔡二国定会出兵。因此就要使用外交手段拉拢唐、蔡二国,即伐交之策。”

吴王和伍子胥连声称好,决定依计而行。

首先孙武实施“伐谋”之计(当然是偷偷地干),使楚王心高气傲而轻蔑吴国,要知道骄兵必败。

然后孙武密切注意着楚国的盟友唐、蔡两个小国的动向,寻找反间计。

最后,孙武从派到楚国的奸细得知楚右令尹囊瓦得罪了唐、蔡两国国君,他们很怨恨他。

原来唐、蔡两国每年都要向楚国朝贡一次。今年,唐成公和蔡昭侯前往朝见楚王时,不料被囊瓦私下索要马匹和玉佩,两人坚决拒绝。恼羞成怒的囊瓦就向楚昭王进言,说唐蔡两国勾结吴国袭扰楚国。唐成公和蔡昭侯被绑架了三年,直到两国派人送来赎金,囊瓦才让他们回去。

蔡侯离开时十分生气,说:“我虽为弱国之君,总有一天,我要过边界杀了襄瓦!”

孙武立即以吴王的名义,给蔡侯送去一件狐皮战袍,还有一封信。信的内容是:听说楚右今尹夺了大王心爱的狐皮战袍,我感到震惊。楚虽为强国,囊瓦不过是一个臣子,蔡虽为弱国,大王你是堂堂一国之君。当臣子的怎么可以对君王强取豪夺呢。我也是一国之君,对囊瓦的做法也十分有意见。现在特地送你狐皮战袍一件,以示慰问。

与此同时,唐侯也收到吴王送的千里驹和一封信。

不久,蔡、唐两国派使者秘密和吴国结盟。

吴王对孙武说:“现在可以对楚用兵了吗?”

孙武说:“用兵前还要做一件事。”

吴王问:“什么事?”

孙武说:“吴国南面的越国,窥视我们已久。一旦我们北伐,他们会趁机袭击吴国,到那时,我们将腹背受敌。”

吴王说:“怎么办呢?”

孙武说:“派使者到越国探风声,并说吴国准备伐楚,兵力和粮食都不够,向他们借兵借粮草。假若他们答应,就平安无事;假如拒绝,他们一定会在背后攻我们。一旦越国真的不借,我们在伐楚之前,一定要先解决掉越国。”

数天以后,吴国使者到越国借兵借粮。

丞相范蠡对越王说:“吴王并非真正向我借兵借粮,而是是来探听我们意图的,看我是否会趁吴国伐楚时发动突然袭击。”

越王忙问该如何处理。

范蠡说:“派人向吴王说我国贫穷、兵力有限,只能借点粮食。吴王才会放心北伐。我们就趁机占领吴国,这是上策!”

越王立即派人送信,并调拨军粮500 石送到吴国。

收到信后,孙武对吴王说:“这是范蠡的计谋,一旦我们进攻楚国,他一定会出兵袭击吴国。”

伍子胥说干脆先发制人。”

孙武说:“人家待我以礼,我们却动武,这是失信子天下。我们只要派5000 军队守于吴越边境就可以了。”

果然范蠡得知孙武这样布置后,说:“我送500石军粮,原想迷惑吴国,竟然被识破。孙武是个了不起的人,还是不要袭击吴国了!”

孙武解除后顾之忧后,于公元前506 年,被吴王阖闾拜为大将,随即整顿兵马伐楚。

之后,吴国连战连胜,将楚军打得落花流水,一直打到楚国的都城,楚王逃离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