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籽那么有营养,古人不给孩子们吃,生态旅游者:他们才是真智者

经常旅游好处多,可以体验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域的人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也能体现各地的生存智慧,南方人多爱吃鱼肉,有人说这是南方人比较聪明的一个直接原因,而鱼籽也被我们当成优质的美味,但是古人却不提倡自己的孩子们吃,还说:小孩子吃鱼籽会变笨。他们是智慧还是真的不懂?想要理解这些,就离不开体验生态旅游。

01、捕鱼者的禁忌,是保护生态的智慧

农民不吃青稞、牧民不食幼崽、猎户不打母兽、渔民不食鱼籽,这些看似无关的现象,其实都是古人生活智慧体现,他们不会贪图一时口欲而将自然生态陷入尴调尬的时刻,农民不吃青稞,原因是粮食成熟后收获更大,虽然嫩玉米口感非常好,但是在过去,都要安排看青,防止偷食。

牧民不食羔羊和乳牛,并非不知道这样的肉质更软、更嫩,而是希望牛羊长成后的收益最大化,起到物尽其用的效果,而渔民也并非不知道鱼籽的好处,不食的原因是不想破坏水域的生态环境,因为要想持续有鱼吃,就不能过多地吃鱼籽,“不食三月鲫”其实就是最好的证明。

猎户不打母兽和幼兽,也是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和未来还能继续有猎物可打,总体用一句话说就是不会做出“涸泽而渔”、“杀鸡取卵”这样的蠢笨行为。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古人认为吃鱼籽会让孩子变笨,原因从所谓的科学角度讲:鱼籽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等等,其实这是很难自圆其说的,古代江河湖海中的重金属含量不会比现在高,看到人们这样爱吃鱼子酱、烤乳猪、涮羔羊,难道古人都不懂吗?显然不是。

02、生态旅游,让我们懂得更多

如今随着中国游客生态意识不断加强,生态旅游产品越来越受欢迎,同行者也不乏各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他们不同于学院派的专家,喜欢在实地考察,学习和总结,对同行的小伙伴进行科普,让生态旅游显得更加有意思和有趣儿,为生态旅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跟不同人旅行有不同的收获,跟着考古学家出门,普通游客眼中的石头、碎瓦片,有可能是文物,跟生态学家出门旅游,在游客眼中是踏青时的野菜,在生态专家口中讲出的是“野生动物的食物,野生动物只有找不到足够的食物才会向人群密集的地方去觅食”,还有可能是某一种难得的中药,我们旅途中的任何对环境的“破坏”活动,都会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

03、古人不让孩子吃鱼籽,蕴含可持续发展

古人不让孩子吃鱼籽,在“平衡点”看来,他们未必不知道其营养价值,只是因为过去缺少人工繁育的技术,只能靠鱼儿自己繁衍,如果大量食鱼籽,就要在其甩籽的时间大量捕捞,而古人向来有“不食三月鲫”的习俗,根本原因也是担心影响自然产量。

其实这和农民不吃青稞、牧民不吃羔羊是同一个道理,渔民不给孩子吃鱼籽,真实原因应该是一样的,为了让后面的人还有的吃,其实打猎的也是如此,一般都选在秋季抓捕成年的雄性,而对于怀孕的母兽大多数会放生,因此有“不打三春鸟”,都是这个道理。

这些在周代《礼书》制度中就有明确说明:所谓的春搜、夏苗、秋狝、冬狩,要遵守:不捕幼兽、不杀孕兽、不伤未长成小兽、不破坏鸟巢等,就是要处处留有余地,不能贪图一时口欲,肆意捕杀,不鼓励食鱼籽,对于保护野生鱼类和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意义重大。

因为我们都知道父母通常会把美味给自己的孩子吃,古人讲述“吃鱼籽变笨”,其实就是间接阻止他们给孩子吃鱼籽,因为一旦发现鱼籽是对孩子身体有益,相信大多数父母都会想办法给孩子吃,这个就会间接起到破坏生态境的后果。

其实不光是鱼籽,我们现在经常食用的野菜、野果也是如此,它们不仅是野生动物的口粮,也是维持生态平衡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在参加生态旅游的时候,最好不要任性采摘,因为这些行为都会破坏生态环境,最终降低生态旅游的魅力。

参加生态旅游,最好的方式就是多看,多思考,少动手动脚,那么,你是否喜爱生态旅游呢?还会刻意去食用野菜、野果和鱼籽吗?欢迎留言讨论,谢谢阅读!

【温馨提示】

旅游途中的任何冲动,都可能对生态造成破坏;摘野果、挖野菜、野钓行为都属于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