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为什么喜欢让人抱?

婴儿有奶还不够

孩子总是特别喜欢让大人抱。襁褓里的婴儿经常一抱起来就安静了,一放下来就哇哇大哭,会说话的孩子更是总张着手臂说“要抱抱”。孩子为什么就喜欢让大人抱呢?美国的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发现,皮肤接触是感情交流的一种方式,孩子其实是通过拥抱的方式与大人进行感情交流。

在这一实验中,研究人员用两个代理“妈妈”来养育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子,一个代理“妈妈”是金属丝做成的。在它胸前安有一个奶瓶;另一个是用类似真母猴的肤质软布做成的,但不安奶瓶。

俗话说,“有奶便是娘”,如果照个这解释,小猴子应该是经常爬到有奶瓶的金属丝妈妈的身上,然而结果却并非如此。小猴子对金属丝妈妈很冷淡,只是在肚子饿、需要吃奶的时候才到金属丝妈妈身上;对布妈妈却显示出强烈的喜爱之情,平时总爱紧紧抱着它,尤其是受惊或不安的时候就会奔到布妈妈的身边,死死地搂着它。而且,如果在布妈妈身上安奶瓶,那么小猴子就几乎不再接触金属丝妈妈了。

小猴子下地玩耍的时候,如果研究人员突然在它旁边放上一个响声很大的电动玩具,小猴子会吓得马上逃到布妈妈的身上,但是不久后它就开始观察,然后下地试探接触,最后玩弄起这个玩具来。但是,对于在金属丝妈妈身边呆久了的小猴子来讲,它会很长时间都极端恐惧地躲在一边,一直不去碰那个自动玩具。

这个实验说明,小猴子对妈妈的依恋并不是因为有奶吃,而在于有没有温暖、柔软的接触。研究人员还在另一个实验中还发现,无论是什么样的代理妈妈养育的小猴子,即使得到很好的照顾,生病和死亡率还是比由母猴哺育养大的普通小猴高,长大后在行为上都没有普通小猴表现正常,用金属丝妈妈长期单独养育的小猴子长大后缺乏协调性,极端胆小和畏缩,攻击性强,对性的反应冷淡,用布妈妈养育的小猴子虽然没有这么糟糕,但在情绪上也不成熟。

“皮肤饥饿”影响发育

肌肤接触一直是重要的情感交流工具,欢欣、悲伤、怜悯、情爱、帮助等等多种复杂的情感都是可以通过皮肤间的相互触碰、爱抚来传递。科学研究表明,猴子、人类和其它所有的温血动物一生下来就有被触摸的要求。这是一种情感上的需求,这类需求是没法用饮食来满足的,科学家们称这类现象为“皮肤饥饿”。

婴幼儿的这类情感上的需求更加强烈。常在亲人怀抱中的婴幼儿能意识到同亲人紧密相连的安全感,因而啼哭少、睡眠好、体重增加快、抵抗力较强、智力发育也明显提前。相反,孩子如果长期处于“皮肤饥饿”状态,则会引起食欲不振、智力发育迟缓以及行为异常等现象。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缺少抚爱和身体触摸的孩子往往会自发地咬手指头、啃玩具、哭闹不安,甚至把头和身体乱碰撞。国外许多人类行为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从小在妈妈怀抱中长大的孩子,性格和智力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相反,缺少妈妈拥抱的孩子,不仅性格容易偏向孤僻,其心理和智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其实,“皮肤接触”不仅仅指的是婴儿肌肤接触,它同时包括通过皮肤接触让婴儿感到母体的温暖和柔软。包括母亲注视小宝贝时的眼神、表情、温柔的话语、轻轻摇晃产生的韵律感以及母亲的呼吸、气味、微笑等。婴儿是通过这些细节来感受母亲的爱的。所以教育专家总是告诫人们要重视孩子早期的情感关怀,最好的办法就是多拥抱、抚慰自己的孩子,多与他们说话,与他们逗笑和戏耍。

不光是婴儿与小孩子需要温暖的爱抚,成年人同样需要。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成年人面对着深重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也无论外表多么强悍,内心中其实都有柔弱的一面,都渴望被他人关爱。尤其是来自亲人情感上的交流和安慰,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