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特8名队员成战俘,为什么有3名被判死刑?

1942年8月,3名杜立特的手下被日本军事法庭判处死刑。但是,日本人似乎并没有收手的意思,他们通过媒体大肆报道美军飞行员的“恶劣行径”,指责他们无端地向妇女、儿童开枪,并揭露了美国军方,刻意向公众隐瞒飞行员被俘的事实。

一时间,飞行员被俘的消息震惊了整个美国,民众纷纷谴责政府的隐瞒行为。陆军部长史汀生只得召开新闻发布会,确认了东京广播中提到的,被判处死刑的3名美军飞行员,确实是杜立特的队员,但对其他被俘的飞行员只字不提。

狡猾的日本人再次借题发挥,又随后说出了几名飞行员的名字,顿时美国媒体再次炸锅,强烈谴责政府企图隐瞒事实的行为,被俘飞行员的家属也被煽动起来,对政府的“不作为”表示极大愤慨,但罗斯福依然拒绝将真实消息告知公众。

在他看来,首先,美国对被俘飞行员的真实情况,也只是从东京广播获悉,消息是否真实有待进一步确认。作为一国政府,什么事情都要讲事实根据,虽然民众情绪激动,也不能“人云亦云”,听凭日本人的宣传,将美国陷入被动的局面。

其次,通过瑞士方面获得的消息,这些被判处死刑的飞行员,被日本指控用机枪向学校的学生射击,导致儿童死伤。如果是事实的话,与美国倡导的人道主义背道而驰,与其让公众对飞行员失望透顶,不如掩盖事实,保住美国军方的颜面。

更重要的一点,他十分清楚日本人的伎俩,无非想借被俘飞行员来挑拨美国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一旦将似是而非的消息公之于众,不可预料的后果就会被日本人再次利用。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沉默是应对舆论危机的最好方法。

在纪念空袭东京一周年之际,日本再次发动舆论战,美国随即发表了空袭过程。同时,罗斯福发表抗议:“无耻的日本人,把无法逃避的责任强加给我国被俘的军人,是谋杀”。一下子,舆论纷纷谴责日本,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声讨会。

战后的杜立特和队员们每年都相聚。

1945年8月17日,日本投降的第二天,最后4名参加空袭东京的美国飞行员在重庆获救。在经历了3年零4个月的战俘生涯,他们终于回国并接受治疗。消息传来,媒体一片哗然,飞行员们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杜立特也立刻前往探视。

这时,已是中将的杜立特告诉他们:“空袭行动前我曾允诺过,等任务完成后为所有的队员举办一个派对;现在你们回来了,我正式邀请你们在我生日那天,到迈阿密去做客”,队员们欣然接受邀请。同时,杜立特向全体队员发出了邀请信。

这一年的12月15日,杜立特和队员们在迈阿密举办了第一次聚会。然而,80人的突击队,活到战后的只有61人。大家把酒言欢、大声喧哗,享受着战友间的情谊,以及和平带来的畅快,并郑重约定每年聚会一次。这个惯例持续了近70年。

他们把酒店闹得乱七八糟,有的带女孩在游泳池里玩乐,有的穿着泳衣追逐打闹,直到第二天凌晨5点才安静下来。最终,包括杜立特在内,有20多名队员在酒店的投诉信上签字。至今,这份投诉信,仍保管在美国空军历史档案研究所里。

这些经历过生死的军人们,每年如约地聚到一起,一同享受属于他们的快乐,直到2013年。这期间,因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取消过2次,而杜立特更在1985年,美国国会和里根总统为表彰他在二战的卓越功绩,授予他四星上将军衔。

不管战后队员们遇到多大的困难,但杜立特每年召集的聚会,他们都把各自的难处放在一边如约前往。光阴荏苒,队员们也相继过世,在每次聚会上,他们都会举行一个仪式,把刻有刚刚辞世飞行员名字的高脚杯倒置过来,并敬酒以示怀念。

杜立特更是拿出一瓶1896年产的轩尼诗白兰地,约定由最后2位活着的队员开启,用来缅怀所有已经过世的队员们。2013年,剩下4位90多岁高龄的队员决定修改约定,由他们4位在美国空军博物馆里,举行最后一次的纪念仪式。

都说“战友战友,亲如兄弟”,这是为什么?原来,在战场上除了手里的枪,唯一信任的就是战友,而共同面对的艰难困苦,甚至是死亡,让他们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情谊。杜立特与他的队员们,很好诠释了战友和朋友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朋友常把承诺当成玩笑,而战友却把玩笑当成承诺,并不遗余力地为之努力。

大家能理解战友之间的情谊吗?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