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冬天到了”吗?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自古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诗圣杜甫在其诗作《小至》中提到冬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可见,冬至是被作为春天的起点,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那么,冬至是“冬天到了”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楚有关“冬至”的几个问题。

来历

实际上,在农历二十四节气里,冬至是最早测定出的节气。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尧帝时期,我国的先民就通过观察太阳、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来制定历法,教导人民按照时令从事生产活动。据《尚书·尧典》载:“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意思是白天时间最短,黄昏时昴星(二十八星宿之一)出现在正南方,即为仲冬时节到了。再如南朝诗人傅亮的《冬至》:“星昴殷仲冬,短晷穷南陆”,就是冬至时“白天最短、太阳最南”之意。

不过,要确定冬至的准确时间,还要等到西周时期,先民发明用土圭观测太阳。据《周礼》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 ……。日南则景(通‘影’)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位置偏南就日影短,气候炎热;位置偏北就日影长,气候寒冷)。”

先秦时期一首古老的民族史诗《诗经·大雅·公刘》:“既景乃冈,相其阴阳。”描写的是周文王的先祖——公刘在山岗上立表测日影以定方向的场景,据说公刘为后稷的子孙,带领周氏部落恢复了后稷所从事的农业,人民逐渐富裕。朱熹《诗集传》:“景(通‘影’),考日景以正四方也。冈,登高以望也。”可见,周人之所以将冬至作为一年之始,还是看重这一天的日影最长且最容易校正。据《晋书·鲁胜传·正天论》:“以冬至之后,立晷侧影,准度日月星。”即过了冬至节气之后,就很难确定时间和节气了。古代的日晷,有天子授时之意,据南北朝鲍照《冬至》:“景移风度改,日至晷回换。眇眇负霜鹤,皎皎带云雁。长河结瓓玕,层冰如玉岸。”诗中的鹤负霜、雁带云、长河结冰等词语,明显带有冬至节气物候景色特征。

冬至这一天,阴气由盛极而衰,一阳来复。

农事

在古代,先民们就懂得农时节气十分重要。在我国北方流传一首《九九歌》:一九(冬至后就开始“数九”,以下类推)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九九”在阳历已是3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九九艳阳天”就是这么来的。这是在前人的生产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形象地刻画了冬至节令的物候特征。

民俗

我国民间一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自周代起,冬至这一天都有祭祀活动。到唐宋时,冬至与元旦并重。

先秦时期,上自天子王侯,下及黎民,都信奉“能法天地,顺四时,以治国家,身亡(无)祸殃,年寿永究,是奉宗庙安天下之大礼也”。尤其是一国之君,只有做到“动静以道,奉顺阴阳”,才能“日月光明,风雨时节,寒暑调和”,因此当时的冬至节“寝兵鼓,商旅不行,君不听政事”。如《吕氏春秋·仲冬纪》就主张:君子要在冬至日斋戒,禁绝各种欲望,身心安定,达到身宁事静,以待阴阳的转化。

至汉代,也有这样的礼制。据《后汉书·礼 仪中》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据《岁时广记》引《汉杂事》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君道衰,故不贺。”再如崔寔在其著作《四民月令》中载:“冬至之日,荐黍糕,先荐玄冥,以及祖祢,其进酒肴及谒贺君师耆老,如正日。”当时的冬至如同正月初一一样,据《易纬通卦验》卷上载:“以日冬至日始,人主不出宫,商贾人众不行 者五日,兵革伏匿不起。人主与群臣左右从(纵)乐五日,天下人众亦在家从(纵)乐五日,以迎日至之大礼。”为什么会这样呢?当时的学者郑康成认为:“冬至时阳气微,欲静以得其着定也。必五日者,五土数也,土静故以其数。马革,甲也。”

到了隋朝,春节和冬至这两天,文物陈列,皇帝出西房,登御座,皇太子先入朝祝贺,然后这群官拜贺。

而唐宋时期,冬至和元旦一样,内外官吏放七天的假,至南宋则改为五天。据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嘉泰事类·假宁格》载:“冬至假五日。”又《假宁令》:“诸假皆休务。”又《嘉泰(南宋宁宗赵扩的年号)事类·军防 格》:“冬至诸军住教三日。”此外,冬至还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周密《武林旧事》载南宋杭州过冬至节时的盛况:

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沓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岳祠城隍诸庙,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 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

明清时期,老百姓为消磨漫漫寒冬,“发明”了新玩法--“九九消寒图”,有三种玩法比较普遍。第一种玩法,据《帝京景物略》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即冬至,用白描的手法画梅花一枝,计八十一瓣,每天用胭脂点染一瓣梅花,当八十一朵梅花都点燃成胭脂色,冬天也就过去了。再据杨允孚《滦京杂咏》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第二种玩法,就是画八十一枚铜钱,从冬至开始,每日据天气的阴、晴、风、雨、雪,分别点铜钱的上、下、左、右、中。人们还将这种玩法做了一个总结:“上点天阴下点晴,左风右雨雪中心;点尽图中墨黑黑,便知郊外草青青”。

第三种玩法是一种文字游戏,据说是道光皇帝发明的。就是以双钩写“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悬在室内,冬至起每天用笔填一笔画。因为这九个字每一字都为九笔,所以九九刚好填完。

可见,唐宋元明清都有冬至朝贺之礼,早已成为国家的重要典制之一,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养生

冬至养生《歌诀》:“冬至夜长晨接阳,防寒保暖添衣裳,脚暖曝背勤搓手,节欲护肤畅血流,户外锻炼太极扬,忌辣燥热坚果尝。”意思是冬至日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这一天阳气始生。养生方面应注意防寒保暖,宜勤搓手、常晒背、暖双足;饮食方面宜多食坚果,少食辛辣燥热食物;常做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以养生。

我们再回到前面的问题,有人之所以将冬至当作“冬天到了”主要还是对这个“至”字理解错误。据《孝经说》载:“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至。”其中“阴极之至”是说冬至日为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的一天;“阳气之至”是说这一天之后,日照时间开始一天比一天增长;“日行南至”即太阳走到南回归线最顶端。

可见,“冬至”的“至”应为“极、极点”。据《国语·越语下》载:“阳至而阴,阴至而阳。”《史记·春申君列传》载:“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对于这两处“至”的解释,张守节认为是这样的:“至,极也,极则反也。冬至,阴之极;夏至,阳之极。”也就是说,冬至就是冬天的一半,夏至就是夏天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