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打不过金人竟因制作箭支不搞实名制?宋代弓箭形制鉴赏

宋代的《武经总要》中记载有多种军用箭支,其中用于弓的箭有点钢箭、铁骨丽锥箭、乌龙铁脊箭、木扑头箭、鸣铃飞号箭、鸣鹘箭、火箭。

这些箭的用途各不相同,木扑头箭是训练用箭,从名字和插图来看,其箭首部位安装的大约是木珠;鸣铃飞号箭和鸣鹘箭都属于响箭,这种箭一般会附带发声装置,射出后在空中会发出声响,可以用来传递信号,由于插图较为粗糙,因此无法确定这两种箭的发声装置的形制;火箭在箭头处装有火药,属于燃烧性火器;点钢箭、铁骨丽锥箭、乌龙铁脊箭均为普通箭矢,其箭镞分别为菱形、倒刺型、蛇矛型。

宋代重视投射火力,弓弩手的数量很多,因此对于军队来说,制箭工艺非常重要。南宋华岳所著的《翠微北征录》中详细地记录了宋代的制箭工艺。书中说,当时的箭镞有五种,分别为石莲头、凿子头、荞麦棱、寸金凿子、破甲锥,其中寸金凿子、破甲锥的破甲性能最好。

这些箭镞中,凿子头和寸金凿子大约都是铁凿型箭镞,荞麦棱可能便是蛇矛型箭镞,其余两种箭镞的形制不明。铁凿型箭镞在南宋时期应该属于常见箭镞,金国泰和年间也曾对武选时使用的箭做出规定,要求以竹子为杆,安装大凿头铁箭。东北地区的金国墓葬中出土过不少凿头形状的铁镞,可能便是这种凿头箭了。

箭羽的材料有六种,分别为黑雕、白鹇、野雉、鸿鹄、鹅鹳、雁鹜,其中雉、鹇、雕翎最好,但后两者比较稀少,因此实际制作时多用雉翎。箭杆有脑节、巴翎、腰间、通、天注五种,其中通和天注最好。箭杆的表面处理可以用山茧、采色、漆、桐油四种手段,其中漆法便于操作,成本也低,而粘翎的方式有漆、胶、兼胶走丝三种。

书中又说,箭镞的重量不能超过三钱,太重则无法射远,箭的全重不能超过十钱,太重则无法穿甲。这种说法是符合物理原理的,箭镞太重的话,重心就靠前,射出去时容易下坠,因此无法射远,而如果在箭镞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整箭太重,那么重心就会靠后,力会被分散掉,向前的穿透力就会不足。

华岳说,宋军装备的箭有不少都存在诸如箭镞太重、箭杆太粗、胶合不紧、箭羽容易脱落等毛病,远不如金国。金国之所以武备精良,是因为军器上都留有监造人员的名字,如果使用时遇到问题,官府就可以追究监造人员的责任,宋军没有这样的追责机制,因此不少人为了赶工就粗制乱造。

虽然宋代的军事著作中留下了不少关于弓箭的记录,但宋代箭镞的存世量并不大,因此如果要研究宋代的箭镞,可以参考同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装备。辽、金、西夏三国都大量使用弓箭,宋会要辑稿中说,辽军弓箭“以皮为弦,箭削桦为杆”;曾巩的隆平集中说,西夏兵长于骑射,用柳木做弓,皮为弦。东北地区出土过不少辽金时期的箭镞,辽国箭镞有燕尾形、铲形、尖叶形等造型,同时还大量使用鸣镝;金国箭镞除了上文中说的凿头形外,还有燕尾形、铲形、菱形。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