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牧散文是如何表现“死亡”命题的?

秦牧是一位博学多识、才思敏捷的散文家,少年时代就酷爱文学,且对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爱看马戏,喜欢动植物,丰富曲折的生活经历,为之后的散文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一生创作的散文作品很多,其中不乏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他认为“文学创作离不开思想,生活知识和表现手段这三要素。

在谈到“老”,自然就难免接触到“死”的话题,作者在文中并不忌讳这个字眼,相反,作者敢于正面对待死亡,直言不讳。把死看作“不过是把我们从大自然那里借来的财富还给自然罢了”。

最后发出了“活着的时候,活得充实,生无所息。死亡的时候,死得安详,视死如归。”的慨叹和志意。

如果说在《低徊寻思话老年》中还有一些自哀的感情,那么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一个人老了,比较容易走进智慧与豁达的境界”,于是就有了另外的一篇散文《豁达》。

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随着岁月的推移,爱好也会跟着发生变化,作者对自身的命运的变化永远都在思考着,于是他的散文意境的追求也在跟着变化,而且这种思考永远也离不开历史的话题。

在《豁达》中,作者讲述了一个邹韬奋的例子,在车上被风吹掉帽子仍然安详的看报,这种风度就可以称为“豁达”。豁达的人并不是与世浮沉,随波逐流,也并不是宿命论者,更不是无所作为。秦牧仰慕历史上豁达者的胸怀,黄鱼、张伯驹等人的豁达与超然的行为让作者倾慕不已,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者的人生信仰。

秦牧在散文上的造诣可以说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提升超越着,他不仅在超越着自己也是在超越着历史,但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命运的选择使得秦牧在散文的道路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自身的文化修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秦牧在“十七年文学”中的地位就可以为他说明了一切。然而,秦牧散文还有着另一方面的成就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