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秦牧的散文反映出一种豁达的哲人风格?

穿过历史大门的文学心灵似乎更能体验到时间所蕴涵的诗意与美感,生命境界伴随着不断攀登的艺术足迹,秦牧在用散文写作诠释生命的意义更上了一个境界。

黑格尔在论述艺术的独创性时说:“艺术家的独创性不仅见于他服从风格的规律,而且还要见于他在主体方面得到灵感,因而不只是听命于个人的特殊作风,而是能掌握一种本身有理性的题材,受艺术家主体性的指导,把这题材表现出来,既符合所选艺术种类的本质和概念,又符合艺术理想的普遍概念。”

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即在于“不可重复性”,就以作家而言,要达到不重复别人就已经是很困难了,而不重复自我则是难上加难。秦牧散文创作行走的是一条不断的超越自我心灵的道路。如果《土地》是秦牧年轻时代的代表作的话,那么散文集《和年轻人聊天》以及散文《低徊寻思话老年》、《豁达》、《哲人?小孩》等就是他暮入老年的代表作了。

《和年轻人聊天》无疑是富有独创性的散文作品,作者选择了新的题材和新的话语,从而获得了艺术上的新的灵感和激情,并由此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审美效果,这是一种必然的风格转变,也是作家舍弃陈规、刻意进取的合理回报。《和年轻人聊天》成了作家风格转变的标志,从而作家在散文创作的道路上又有了新的起点和目标。

如果说《和年轻人聊天》还是一些闲谈意趣的话,那么《低徊寻思话老年》就多了一份从容的长者风度。作者在文章中出现了多次“一个人老了”的感慨与无奈。“少年,青年时代,像繁花生树,蝶舞蜂喧的春天。壮年时代,像丰草长林,葱茏一片的夏天。初老的时候,像是雁阵横空,枫林尽染的秋天。到了真正老的时候,那就像是白雪皑皑,宁静肃穆的冬天。”

作者以纪少瑜的“残灯犹未尽,将尽更扬辉”、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苏轼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来自我勉励,“我喜爱这种爽朗豁达的声音,远胜于哀哀戚戚的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