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战败国德国,凭什么比英、法等国快速崛起?

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各国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尽管战后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分,但都伤痕累累,谁比谁也好不到哪里去,可谓是“两败俱伤”。让渴望和平的人们失望的是,德国的崛起似乎有再次挑起战争的可能。

作为岛国的英国采取妥协和绥靖政策,还有“鞭长莫及”的理由,但与德国毗邻的法国也跟着英国走,这是为什么呢?更让人疑惑的是,同样“战后疗伤”的德国,凭什么快速崛起?再次选择战争,其中的民族情绪是如何燃起和爆发的?

一战后的法国无力当“老大”,沦为英国“跟班”。

在欧洲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都离不开法国与德国的身影,两国之间的积怨颇深。特别是普法战争后,俾斯麦对法国进行了严苛的制裁,也就有了一战后,法国尽管积极倡导《凡尔赛和约》,但却未实现拿破仑时期的辉煌,更无当“老大”的实力。

首先,本土作战,损失更惨。法国工农业最发达的北部地区,在一战期间成为了主战场,遭受的损失不比德国强到哪里去。1.1万家企业、26.5万间住宅、7500所学校被毁,使得法国的生产能力降低了1/5,并从此一蹶不振。

其次,巨大的战争损耗。巨大的战争开支,让法国投入了2100亿法郎,而其中税收只占了17%,为了维持战争,法国只得四处借债。欠钱是要还的,战后法国十分依赖德国的赔款,而事实上德国根本没有支付能力,他们的希望落空了。

更重要的是,人口锐减。一战中有840万参战,几乎占尽了法国的青壮年,140万人死亡或失踪、300万人受伤,成了法国最大的社会负担,甚至导致生育率下降。在二战爆发前,适合服兵役的男子比过去少了一百万,法国已无力再打仗。

在战后几年,虽然警惕着德国,摆出一副 “老大”的样子,但缺乏制裁的实力。特别是“五月危机”中,为战争赔款,“得理不让人”,悍然进占德国鲁尔区,遭到各国的反对,再加上英国“扶德抑法”的政策,法国彻底失去主导欧洲的能力。

不得不跟着英国的步调走,既有“抱团取暖”的意思,又有让英国人出头“得罪人”的味道。尤其是苏台德的问题上,不惜得罪盟友捷克,与英国一起妥协和绥靖。眼看着德国不断地壮大,膨胀的野心充斥着整个欧洲,步调与英国更加紧密了。

相比较而言,战败的德国,日子反而比英、法两国好许多。

一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不仅要承担巨大的战争损失,而且还要服从战胜国的肢解和惩罚,哪怕是苛刻的《凡尔赛和约》,也只能是“打碎牙往肚里吞”,战争教训对于德国人来说更加深刻。然而,仅过20年又挑起了二战,这是为什么?

一是,“光脚不怕穿鞋的”。战败后的德国既要战后疗伤恢复经济,又要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本就穷得只剩一副皮囊,又加上了一根“上吊绳”,分明就是逼死人的节奏。反正是穷光蛋了,一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破罐破摔”架势。

同样被逼急了的法国,为了逼债出兵10万进占鲁尔区,这就是“五月危机”。德国人采取了“消极抵抗”政策,不仅逼走了法军,而且赚够了“同情分”,获得了国际贷款的大力支持,同时还依仗美国先进的工业制造技术,经济恢复得很快。

二是,故意恶性通货膨胀,赖掉一战时的债务。“五月危机”后,德国更是加紧了印制钞票,致使物价指数上涨了4815亿倍,工资用火车拉,成捆的钱被孩子们当积木玩,马克被当作墙纸用,最大的好处就是赖掉了一战时欠下的债务。

更重要的是,纳粹掌权后,连战争赔款也不了了之了,而作为战胜国的英、法两国欠的外债,却成了拖累经济恢复的最大负担。打个比方,德国经济收入“0”,而英、法两国就是负数,因为战败国赖账情有可原,战胜国却不能赖账。

经济大萧条后,德国走上了军备生产发展经济的道路,失业率成为当时欧洲最低的国家,可谓是“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饭吃”,很快走出了大萧条的阴影。更难得的是,民族自豪感得以恢复,民族自尊心得到满足,人们纷纷拥戴德国元首。

“吃饱喝足”的德国人更需要“扬眉吐气”。德意志民族的统一成为人人向往的事情,而依靠民族情绪上台的德国元首,自然要将民族统一作为维护其独裁统治工具。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撕毁《凡尔赛和约》等等,成了他的必然之举。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