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牛的一所大学,可能再也没有学校能够超越了

说起中国最牛的大学,可能很多人第一印象就会想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从今天的角度来说,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在民国时期,有一所大学却能远甩今天的清华、北大好几条街。甚至是当时排名亚洲第一的国立中央大学,也只能望尘莫及。这所大学只存在了8年零11个月,但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乃至世界最顶尖的人才。这个大学的名字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迅速侵占了北京、天津等地。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被迫南迁,并在湖南长沙合并组成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可是,随着日军铁蹄的步步逼近,长沙也变的岌岌可危,还时常受到日军飞机的轰炸。在此形势之下,长沙临时大学也被迫撤往云南昆明。

由于战时交通困难,所以撤退线路共分三条。第一条从长沙到香港,然后渡海到越南海防港,再从越南乘火车到达昆明。大多数教师、家眷,以及部分女同学走的都是这条线路。学校的图书、实验器材、仪器、标本等物品也都是通过这条线路运送至昆明;第二条线路是从长沙沿湘桂公路到广西桂林,再经柳州、南宁、越南河内,从那里转乘火车入昆明。走这条线路的人数最多,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同学和没走第一条线路的女同学都是走这一路;第三条线路由湖南出发,横穿湘、黔、滇三省,徒步行走到昆明,师生们还给队伍取了个很有个性的名字“湘黔滇旅行团”。

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的迁徙,师生们终于相继抵达昆明,长沙临时大学从此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到底有多牛呢?我们先来看看这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可以这么说,当时还在世的民国时期学者,大部分都有在西南联大任教的经历。比如国学大师陈寅恪、吴宓、钱穆、刘文典;哲学家冯友兰、金岳霖;文学家钱钟书、朱自清、沈从文、闻一多;数学家华罗庚;物理学家周培源。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西南联大培养出了哪些学生。根据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1996年编辑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记载,西南联大从1937年至1946年,共有约8000名学生通过了入学考试,最终毕业的学生为3343名。约有1100多名学生中途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和空军,虽然这些人没完成学业,但他们却把自己的青春热血洒在了为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上。

从西南联大走出来的学生中,有两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是杨振宁、李政道;有五人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是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郑哲敏;有八人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是邓稼先、朱光亚、赵九章、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此外,还有174人当选了“两院”院士。


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1946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回原址。西南联大前后只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中,它却为中国培养出了大批顶尖人才,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西南联大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可能再也没有哪所学校能够超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