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在“不开第一枪”上吃过多少亏?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无论是处理人际关系还是国际关系,很多中Guo人都信奉一条准则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是一条非常厚道非常君子的原则,当然也属于传统美德。

然而当传统的中Guo被迫进入了奉行丛林法则的近代国际社会,这种“君子准则”就不灵了,尽管它有着比较霸气的后半句“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近代以来的国际形势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要面临战略博弈,而博弈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战略威慑与战略恫吓,说白了就是吓唬对方。如果公开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等于明明白白告诉对方只要你不先“动手”我是不会“动手”的。事先标明红线是有避免误判的作用,但同时也亮出来了底线,被对方抓住这一点那只要他不先动手,怎么欺负你都成了。

?▲中法战争画图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近代历史上中Guo在“不开第一枪”上吃过多少亏。

1883年,法国侵略大清的藩属国越南进而引发了中法战争。1884年7月,法国舰队进入福州马尾港停靠,由于当时两国尚未公开宣战,根据中法之间的不平等条约,法国舰队有权巡视通商口岸,因此停靠港内的福建水师没有任何动作,默认法国军舰进入马尾港,造成了事实上已处于交战状态的两国舰队“和平地”共同停靠在同一港口内的奇葩局面。在这期间内福建水师坐视法国舰队测量水文刺探军情,8月22日下午1:50,法国舰队突袭福建水师,中法马江战役爆发,半个小时内大清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那时候的福建水师军舰虽然还是没法跟法国军舰比,但是已经比鸦片战争时候的那种破船好多了,虽然还是木质军舰但已经是蒸汽动力了。这种情况下虽然战败是正常的,但是败得这么惨就不正常了。

会出现这种奇葩局面的原因就是清政府一直寄希望于避免战争,因此即便法国军舰已经全副武装开进马尾港,清政府仍然下令“不可衅自我开”(说白了就是绝不先动手),如果贸然开战虽胜亦罪,拱手将海战主动权让给了法军。

▲中法战争线路图?

讲这些并不是要批判清政府软弱无能,是“列强的走狗”,这种骂街的老调子不谈也罢。清政府不想跟法国全面开战确实是事出有因的。

首先虽然当时的法国刚刚经历了普法战争的失败,是国力的低谷期,但是欺负大清还是足够的,如果全面开战胜算并不大。

其次当时洋务运动刚刚开始,改革刚刚有了一点成效,清政府不希望改革的进程被打断,所以不想开战。

再次,当时清政府面临的周边局势非常紧张,不仅在越南方向与法国有矛盾,还在西北与俄罗斯面临开战风险,因此不愿与法国开战。

最后,当时清政府内部正面临激烈的权力斗争。当时主政朝廷的是恭亲王奕欣,他是洋务派的领袖。虽然恭亲王早年和慈禧结成政治同盟一同发动辛酉政变铲除八大臣,但当共同的敌人不存在以后慈禧对位高权重的恭亲王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感。因此此时朝廷内部权力斗争非常激烈,任何政府在内部权力结构不稳定情况下都不愿意卷入对外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之乱,清王朝以宗主国身份派兵进入朝鲜代为平叛,日本随即依据日清间的条约派兵入朝,清日双方陈兵朝鲜半岛战争一触即发。此时北洋水师奉命护送陆军登陆朝鲜,行前得到的又是那种类似“不开第一枪”的命令,李鸿章说“如倭先开炮,我不得不应,祈相机酌办。”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回复“船少力单,如彼先开炮,必致吃亏”。

1894年7月25日,北洋水师“济远”、“广乙”两舰在丰岛海域遭遇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北洋水师确实贯彻了“不开第一炮”的命令,希望避免战争。随后日本不宣而战,先行向济远舰开炮,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九.一八事件?

诸如此类的“不开第一枪”在中Guo近代史中屡见不鲜,后来的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也是类似的情况,无论日本人怎么挑衅,中Guo军队都保持克制,甚至九·一八事变前张学良为了避免东北军官兵不堪忍受日本关东军的挑衅而导致“擦枪走火”,把士兵的枪都收缴了。

近代以来中Guo屡屡在“不开第一枪”的问题上吃亏,反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那这个问题就值得反思。本来越是弱小的一方越应该先发制人,取得主动权,这是连小孩子打架都明白的道理。近代中Guo无论和谁开战基本上都是弱势的一方,为什么中Guo人就是不喜欢开第一枪呢?是不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就是君子,就是厚道?或者说民族性就是软弱?

这些绝不是最深层的原因。

▲慈禧?

有很多观点比较激进的网友反思过这个问题,但最后得出的结论往往就是揪出一堆“汉奸卖Guo贼”然后开始骂街。为什么近代中Guo总是在这个问题上吃亏呢?因为慈禧是卖国贼、李鸿章是卖国贼、……

我们今天不讨论这些人是不是都是“卖Guo贼”,即便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这些人都是卖Guo贼,然后大家痛痛快快的骂一顿,那意义又有多大呢?一个民族遭遇了这么多挫折,遭受了这么苦难,最后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仅仅总结到谁是卖Guo贼这个层次,是不是认识水平太低,反思能力太差落了,更深层次的问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但是我们中Guo人在反思经验教训的时候总喜欢简单地找一个人背锅,然后骂完就完了,什么也没改变。就好比骂中Guo足球一样,输球了就开始找背锅侠,某门将是傻×、某前锋是傻×、某教练是傻×,然后大家群起开骂,骂完就完了。以后呢?该怎么样还怎么样,很少有人谈谈足球体制,谈谈青训,就是找个人骂一顿就完了。

▲大清版图?

回顾近代史我们就会发现,近代以来中Guo周边的矛盾一直都很复杂,很少有单独面对一个敌人的时候。我们总是在被“围殴”,很少有机会和人“单挑”。就拿中法战争举例子,清法面临开展威胁的时候,清俄关系同样很紧张,同时在朝鲜半岛清日间的关系也很紧张,更有英美德一干列强盯着中Guo随时准备扑上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政府都很难做到孤注一掷。

反观日本,他为什么经常能“先发制人”呢?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不宣而战是日本的传统,无论是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抗日战争、太平洋战争,他都是先开第一枪的始作俑者,而且都是不宣而战。

近代史上日本的国际形势和中Guo是有很大不同的,虽然都是被西方列强的炮舰打开国门的,但是中Guo就吃了树大招风的亏。日本资源匮乏,中Guo地大物博,所以西方列强对中Guo的兴趣更大,相比之下给日本的压力就很小,因此日本与中Guo相比有着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日本地理位置图?

近代以来日本在不同时期面对的敌人是非常明确的,几乎都在“单挑”很少受到“围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敌人很明确就是中Guo,此外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日俄战争的时候清王朝已经被打怕了没有什么威胁了,其他欧美列强也没有在周边蚕食日本的企图,所以日本只要集中精力对抗俄国就行了。

所以说日本经常可以倾全国之力开战,因为它不用担心背后被捅。中Guo就不一样了,清末边疆危机总爆发,处处都有人觊觎,中Guo周边到处是强敌,你和任何一国孤注一掷,其他国家就必然围上来趁火打劫,所以说近代中Guo的战略顾虑远远比日本多,因此无论是清政府、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不愿意轻易对外开战。

?▲军阀割据

近代中Guo不愿“开第一枪”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政权内部不稳定。

一个内部政权不稳定或者面临严重内斗的国家是不敢轻易对外开战的。满清政权是一个外来政权,因此它对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汉人一直是非常不信任的。相比洋人割地赔款的要求,汉人奴才造反更让清政府担心。慈禧那句“宁赠友邦,勿与家奴”的名言就是这种思维的最佳写照。对于满清政府这种专制集权的政府来说,它的政权安全要高于国家安全,只要这个江山还是大清的江山还姓爱新觉罗,那割地赔款远比江山易主的危害要轻。

北洋政府就更不用说了,军阀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这时候就更没有条件也没有勇气进行对外战争了。

国民政府虽然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但实际上还是处于军阀割据状态。说蒋介石是全中Guo的领袖,实际上蒋说了算的地盘有多大呢?蒋之所以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就是因为它的权力不稳固,他又放不下权力欲。

说民国是一个国家,东北全境、华北一部是张学良的独立王国,晋绥有阎锡山,西北有西北军、西北“五马”,西南还有桂系……这些军阀的地盘和军队蒋都管不着。即便是蒋的嫡系内部也是派系林立陷入严重的内耗。

各派势力各有各的小算盘,这样一个实际上处于分裂状态的民国又怎么敢孤注一掷地抗击侵略呢?

▲洋务运动--汉阳铁厂工人在劳动?

近代中Guo不愿意“开第一枪”的第三个原因就是不愿意轻易打断近代化进程。

近代以来中Guo屡屡遭受外国侵略,除了割地赔款外更大的危害在于中Guo近代化的步伐频频被打断。洋务运动刚刚有一点成效,中Guo好不容易也有了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一场中日甲午战争下来,国力倒退了几十年。

抗日战争之前,民国政府的经济建设也是刚刚有了一点成就,被称为民国黄金十年,结果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打断了了中Guo近代化的轨迹。中Guo近代史上的两次重要发展机遇期都是被日本打断的。

所以说外部局势紧张复杂,内部权力斗争激烈,不希望发展的步伐被战火打断,这些才是近代中Guo面对外来侵略时总是不敢“开第一枪”的更深一层原因。

【雪松说事 专栏】

历史堂团队作品文:林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