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索过江,为了梦想,孩子们天天与死亡打交道!

近日,Facebook上有过一张被转发超过7万次的新生儿的大头照火了,新生儿和一枚节育器同时被母亲产出体外,手握节育器的新生儿活泼健康。

有人说宝宝一出生就征服了他生命中最强大的敌人,也有人说他一出生就赢在了起跑线上。虽然真相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但还是为他点个赞。

今天的故事可能之前大家都听过,但还是推荐下这部电影——《走路上学》,它是取材真实故事改编,导演你可能不认识,豆瓣评价也不足400人,却依然有7.5分。

因为不论从景色、配乐、情节还是充满灵气的孩子,总有一点能和你产生共鸣。

导演彭家煌与彭臣是兄弟俩,他们从小就对电影痴迷,有着共同的电影梦想。数年前,彭家煌、彭臣兄弟来到云南怒江,亲眼目睹了当地的孩子为了到对岸上学,不得不溜索过江的情景,心情再也无法平静。

兄弟俩决定拿出一千万拍一部电影,来记录这些孩子的上学之路。在此之前,他们从未拍过电影。拍这样的公益电影,基本没有机会排上院线,收不回成本。明知道是赔本的买卖,兄弟俩仍坚持要做,只是为了圆儿时的梦。

故事发生在云南怒江边上一个普通人家,有一对傈僳族的姐弟俩,天真烂漫。学校在对岸,隔河相望,没有桥,姐姐娜香为了上学,不得不每天溜索过江。

有一天,奶奶病了,妈妈要溜索过江请医生,看到妈妈为难的样子,弟弟瓦娃自告奋勇想要过江,却换来妈妈的严厉批评,不许他自己溜索。

赶上姐姐娜香放学回家,便让娜香溜索去请医生。要调职离开的医生被娜香留了下来,却被怒江湍急的水流吓到了,医生想走山路,时间却来不及了,无奈被娜香拽着溜索过了江。

不懂快到对岸要减速的医生脑袋撞出了血,不过还是救下了奶奶。瓦娃又请医生看摔伤的小狗,医生却以不是兽医的借口不想帮忙。

感念孩子的纯朴,医生救治了小狗,走时却宁愿走3个小时山路也不要再溜索。被问及为什么要调走时,他叹息道,这个鬼地方。

妈妈说,要等爸爸回来才能护送瓦娃上学,这时候乡里迎来了政府派遣修桥的测量队。

爸爸迟迟不归,瓦娃终于低挡不住对岸的诱惑,他用木头支起外套放到平房上伪装,瞒着妈妈自己偷偷溜索过了江。

溜进学校的瓦娃被刚进学校支教的聂老师发现了,老师问他,他不吭声,害羞的逃走了。

校长向支教的聂老师介绍了当地的情况,峡谷地貌人住的散,桥都先枕着人多的地方修建,他们学校孩子上下学只能溜索。

聂老师发现孩子们大冬天还只能穿着凉拖,就帮他们量尺码给他们买鞋子。

为了下乡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聂老师随着娜香溜索过江,没经验的她因为过早刹车被卡在了江面上动弹不得,最后还是娜香救了她。

聂老师无意将在学校看到瓦娃的事情说了出来,瓦娃的妈妈很生气,因为她告诉过瓦娃要等爸爸回来。

老师给瓦娃留下一双红雨鞋,希望他听母亲的话,他也许诺不在自己溜索过江了。懂事的他第二天就把鞋子给了需要的姐姐。

娜香去买盐的时候看到一双适合弟弟的鞋子,她没有钱买,就多看了几眼,聂老师知道后就帮她买了下来。

娜香过江时,包里的买给弟弟的新鞋子掉了出来,她侧身去看的时候,钩锁却脱落了。

知道姐姐出意外的瓦娃,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妈妈也因为姐姐出事坚决反对瓦娃溜索过江上学,哪怕是有爸爸护送。

支教期满的聂老师因为瓦娃的事情没有离去,她找瓦娃的妈妈谈,希望小孩子可以上学,因为瓦娃已经有了心理疾病,他很久没有说话了。

妈妈最终妥协了,瓦娃终于上了他渴望的小学,在聂老师的陪伴下也渐渐开朗起来,只是他忘不了姐姐娜香,他会在墙上画他和姐姐的样子。

政府建的桥在几个月后修成了,踏上桥的瓦娃似乎看到了姐姐娜香,他笑了,拉着姐姐的手一起奔跑在这座连接梦想的桥上。

在云南怒江边上,孩子们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有一座桥,可以每天走路上学,不用在为溜索而担惊受怕。

同一个梦想,放在另一个世界,就变成了黑色幽默。苦难,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不见得是坏事。正如成龙在电影主题典中唱的那样:“磨难是人生第一笔财富。"但现实是谁又想生下来就得到这笔财富呢?

不知道中国还没有这样类似的孩子,希望他们都能向怒江边的孩子一样,走到彼岸,获得知识,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