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孩子早年接受的教育都有什么共同点?

小友(微信号:yosumn)说:这是友心人的好朋友,香港家庭治疗师郑永锴 Michael 老师在知乎的一篇回答,提问描述即本文标题。他常与资优儿童及特殊儿童打交道,文中抛砖引玉的提问引起家长、教育专业人士与爱好者的讨论。如果看到标题你心中也浮现出一个答案,就来看看和作者的有何不同吧~

其实写这篇回答不是想提供什么资料,而是想大家反思:什么是教育,优秀和成功是什么?请记得,我们在谈的是一位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是一个独特的生命。

首先,什么是优秀,每人定义都不一样。但自我的提升,就必须从能力能量/动力两方面着手,这里具体指什么稍后解释。

现今国内的教育注重提高分数,把竞争放在首位,却在培养能力方面浅尝辄止,缺乏深度:如今世界看重资料搜集和分析批判能力,学校却仍停留在死记硬背;新时代需要人学会合作、欣赏尊重异见,让不同的天赋才能产生协同效应,而学校却仍停留在竞争评比高低对错,仅用单一的评分标准把人分等;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思想空间激发创意,学校却成了把孩子困住的思想囚牢。

家长们如果看不清这点,着眼于分数和一时的比较,只会局限孩子的发展。

在此我提出一些问题,希望能帮家长和老师认清什么对孩子长远更重要。

问大家几个问题:

1. 你觉得孩子怎样才算有个成功人生

2. 在这个互联网世代,年轻人在网上创业的话或许十几二十岁就能找到第一桶金,外国留学回来的人才却可能努力多年也买不起房子。你觉得你能预知到你的孩子长大后,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吗?

3. 你对你孩子的天性有多少了解?

4. 你孩子喜爱什么?什么事情使他们快乐?他们何时会感到悲伤或有压力?

5. 你最担心的是什么?

你真的觉得教育那么重要吗?优秀和教育的关系是什么?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因素吗?

在过去十多年,我在工作中遇过很多 IQ(智商)很高的孩子。其中有的今天已在牛津哈佛等高校留学; 也有些不喜欢读书,但已经创业也运转不错的; 亦有整天躲在家不愿工作和学习的。

在谈我见过很多很多的孩子的经验前,先提一本书:

《教养的迷思》(原名 Nurture Assumption,作者:Judith Rich Harris, 1998)。这本书是在整个心理学界都鼓吹要教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时候,作者大唱反调的研究成果。

书中指出,我们都高估了父母和环境因素对子女的影响。同一家庭成长的孩子,成就和个性都不同。同卵生的双胞胎,不论分开生活和共同生活,成长后差异也并不大。而相对来说,朋辈可能比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更大呢

当然,这里不是说孩子的将来由天生决定。重点是,父母在其中应该担任身角色?

讲一个小故事:

我认识两个年轻人,小忠是大企业创办人的儿子,祖明是小忠妈妈秘书的儿子。小忠母亲对孩子教育要度很高,两个孩子自小在顶尖学校就读。每天都有两三个不同的导师在家中出入,由钢琴到运动都有专人训练。而祖明父母因要照顾家中长者,经济能力有限,祖明在一般学校就读,除了小忠母亲邀请他陪小忠一起上的兴趣班外,并没什么校外的学习活动。

两个小时候一起做了智商的测试,结果差异不大,都是130左右,资优的孩子。那你觉得他们两个哪个会比较有成就?

当小忠母亲找到我时,就是因为小忠长期情绪问题,到高中已经差不多要放弃学业了。祖明是他当时最好的朋友,但小男生不懂怎么帮助小忠。

其实,小忠母亲对孩子学业很在意,初中成绩开始下降却只会不断换导师,没发现孩子情绪出问题,学校一个朋友也没有。

到我见他时,花了两个月,10次的见面,才能把小忠埋在心里的那些结一一解开:比如被同学欺负、母亲对他的误解、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等等。后来,他放弃父母要他大学读金融的期望,决心去读设计,才重建起自信。

反观祖明,一直平淡地学习和生活,却在同学朋友之间都很受欢迎,也在学习和运动方面发展良好。由于见证了好朋友那段时间的改变,之前一直没有确定自己方向的他,下定决心要读心理学,现在不时也会和我交流。

我有问他,你确定这是你应走的方向吗?他轻松地回应道,人生机会是无限的,读书有兴趣就好。

你觉得哪个比较优秀?他们都优秀。

祖明优秀,他个性随和,却能有自信走自己的路

小忠也优秀,以往的痛苦和孤独成为他了解自己的起点,化作他坚持自己信念的动力。

优秀的人,知道需要什麽,也相信自己可以走喜欢的路,走错了就再走。优秀的人,不太计较成败,相信一切都是成长的一部分。

我见到的优秀的年轻人,都有几个共同点:

  • 有至少一个长辈对他们的喜好与个性很了解,令他们感觉到被关心

  • 知道自己喜欢什麽,也勇于去发展自己的兴趣,懂得令自己快乐

  • 知道自己的弱点和独特的地方,亦接受自己

  • 他们有足够的支持,更重要是有发挥他们特性的空间

对父母来说,第一点是重点。你给孩子什么都可以,但先要令他们感觉到被关心、被了解。做到第一点,第二三点出现机会就大了。

对教育者,最后一点是重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有多少明白孩子需要什么空间?

其实在当代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有很多能够帮老师和专家门去了解孩子的特性和需要的研究。可是,当父母们都只有单一的「优秀」标准,老师们的训练又有限,便敌不过大众制造出的「市场需求」,教育变得单一变得狭窄。原本是要给每个孩子自己一片天的教育,现在都变成了孩子心灵的囚牢。

再说一个故事。

前天和一个朋友吃饭,她在世界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任职管理层。谈到人生意义时,她感慨地说,身边人都是世界顶尖学府的高才生,是所有人眼中的优秀人才。但大家平日吃饭谈话,语言乏味,只会追求肤浅的物质生活。她近来看了一些心理治疗大师的书,发现身边的人都和书中形容的相似——缺乏勇气去面对生命的无常。他们的人生没有深层满足感,也看不到未来的方向,最后只能一直走大家认同的康庄大道,用别人的眼光和情欲、物欲去得到认同感。很多人的家庭或人际关系都存在很多问题,但每天都用工作、烟酒甚至大麻去麻醉自己。

反观她以前很不以为然的一些朋友,离开了主流,走去创业、创作、艺术或文学等路的人,可能并不富有,却活得很精彩。

这是一个所有人都视为优秀的人,告诉我她对优秀的看法。

那么,你眼中优秀的定义是什么呢?

-end-

作者:郑永锴 Michael

心理咨询师

擅长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及家庭支援;亲侣辅导;

青少年成长

「一日一小变」

“翻看毕业照”

找回以前的毕业照

对比一下现在的自己变化如何

本文转载自知乎,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