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未立又如何?你需要的只是带着信心继续求索

我们这一代人的危机感很强,因为技术发展很快,经济形势不乐观;若是到了30岁,觉得还没找到自己适合干的,在别人眼里还是没有混出名堂(位高权重),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曾经成绩优秀的。不免怀疑自我。但是,人生路漫漫,是场长跑,有的人跑得快些,顺些;有的人跑的慢些,坎坷些;跑道不同,风景不同,其实本无可比较。做自己喜欢做的,即使不符合大众审美(赚钱多才是有出息的价值观),又如何?

案例:

C:

男,做学生的时候,可以说是学霸。高考从上海考入北京,进了全国排名最牛的学府。在高手如云的学府中,靠着自己的苦读也算成绩尚可。毕业时C和他的同学们一样迷茫,学物理的出来做什么?做研究就必须继续深造,虽然对于他们来说,申请国外一流大学并非难事,但自己并不想继续做物理研究。听说不少学物理的师长们都去做金融了,这个高收入的行业固然好,可惜也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况且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对于高强度的工作很难胜任。

本来想往IT领域发展,可发现虽然自学过一些IT编程,但敌不过科班的正规军。最后,思来想去觉得只有尝试做销售。熟悉他的朋友都劝他,觉得他内向、朴实的个性不适合做销售。但是,C急于在回沪前找好工作,还是加入了一家日系企业做销售,该企业用的是代理商模式,销售做得并不算太累,可是C感觉到了自己的个性的确不适合做销售。正巧之前实习过的一家公司要招人,需要开发人员,C觉得能够做回IT倒是个不错的选择,就加入了。在这家小型民企,C看到了中国草根阶级的企业是如何谋生的,工作做得不坏,可总觉得看不到自己的未来。迷茫的心理状态下,产生了巨大的包袱,使他病倒了。这一病使他想明白了很多事情,包括自己究竟该做什么。

与家里人探讨后,C决心做老师 。 C如愿做了名幼儿教师,非常受孩子欢迎。 

C君这么折腾自己有必要吗?

准则2:认识自我永不嫌晚

C君的职场之路若算不上坎坷,也算不上平坦。从学物理到学教育,从做销售、技术到做老师,可以说其经历也算特别,其转型也算巨大。

如今,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不管未来如何,Jenny觉得我们至少可以向他学习一点:勇气——认识自我的勇气。这种敢于不断拷问自己的内心,在不断尝试中努力发现自己适合做什么的人并不多。

C君“浪费”了不少的时间琢磨明白了自己适合做什么,而我们很多人却根本意识不到这需要琢磨。回想毕业当年,多少人是父母说公务员稳定,就去考公务员;多少人是学长们说银行钱多,就去投银行;又多少人是觉得女孩子做文员好,男孩子做技术佳,销售适合油嘴滑舌的人去做。再往前追溯,当年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我们又有几人清楚或会去思考一下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会学点什么、出来后能做点什么,我们都在忙着研究学校排名、热门专业。当然,即便如此,毕业之后,我们中的不少人也把活干得不错,钱挣得不少。慢慢自己也觉得自己就适合干手头的这个工作,并且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养家。

毕业后,觉得自己找的工作不如意的人并不会少。但是,很多人要么选择忍耐,要么盲目地换工作,频繁地跳槽。几年之后依旧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或者为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应该学些什么、提高些什么;或者道理都清楚了,但就是付诸不了行动或坚持不了。像C君这样敢于跨专业去重新学习的人可能都可以算异类了。而我们更多地是报个外语学习班就觉得能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然后成功跻身500强大公司。

即使毕业后,顺风顺水地找到如意的工作,干得也不赖,也不能因此就断定已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了。如今的社会发展太快,行业在升级、产业在转型,分分钟就可能让人淘汰,职场的瓶颈期也往往会更早地到来。谁能保证自己会一直安于在大机构里做个螺丝钉?谁又能保证自己可以一直在某个领域里以不变应万变?

如果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没有认识到自己真正擅长做什么,即使能将事情做好,也很难将事情做到最好。

不管在职场行走多久,探究自我、认识自我永远都不嫌晚。阅读至此,让我们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目前我做的工作是最适合我的吗?

金字塔尖尖的人就那么些,其余的人难道连拥有开心的权利都没有了吗?当然不是。因为权利是自己的,放不放弃看的终究也是自己。

选自本人的 《跳槽就是相亲》。 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