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吗?哪些技术可以帮助人类实现?

如果要问到底有什么东西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那答案大概率是:VR技术。

自打人类进入到工业时代以来,人类的科学技术就发展得十分迅猛,同时对人类生活的改善也是非常明显的,几乎是每十年都会有大的变革。那么问题来了,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

实际上,我们很难真的预测准确。不过,有一项技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很多人认为它就是未来人类要用到的最底层的技术之一,这项技术就是VR。这是因为VR很有可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把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办好。

VR这些年

VR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的英文缩写。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生成模拟环境,让用户沉浸在这个虚拟环境当中。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在实验室当中出现VR,不过一直到2012年,VR才火起来。当时有两家企业在推“头戴式”的VR设备,分别是HTC和Oculus。

HTC当时的手机业务遇到了巨大的挫折,而Oculus则是一家大家比较陌生的企业。不过,Oculus的“头戴式”设备一经推出,还真的是大火了一把,网上流传了很多Oculus的视频。随着Oculus的出圈,许多企业也开始试水这个领域,比如:谷歌,三星,微软等。

不过,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一家企业在这个行业里捞到丰厚的利润。Oculus在2014年被脸书以30亿美金收购后,仅仅3年多的时间,两位联合创始人相继离开。不仅如此,Oculus的设备也没有给脸书带来丰厚的利润,每年销量大概只有30万台。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VR存在的技术难题

使用过VR设备的用户普遍有一个反应:用两三分钟就会头晕。不过,这个问题实际上是VR产品的使用体验不好造成的,可以通过不断地迭代来解决。VR产品的最大问题其实一共有三点个,它们分别是:

信息传递的速率太慢

解码画面的计算量太大

快速场景变换下容易造成用户头晕

我们一个个问题来聊。VR产品和电视机是不同的,电视机需要传输的画面是逐帧传递,而每一帧也只是传输与上一帧不同的部分,所以传输的效率并不需要非常高。但是VR产品就是完全不同的,传输的内容要比普通的高清电视高至少一个数量级。这是因为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画面是可能因为用户快速扭头,画面突然就要完全转变,这时候就需要超高的传输效率作为支撑。因此,如果传递信息的速率跟不上,就很难有流畅地使用。

不仅如此,即便是画面能传递过来。要知道画面信息是通过压缩后进行传递的,每一个画面在呈现时还需要进行解码。由于VR产品传输的信息量非常大,这就导致解码时所需要的计算量非常大,这就需要性能很强的GPU。而一旦使用超强性能的GPU就会出现两个问题,耗电量超大,导致散热非常大,用户使用体验会很差;同时性能很强的GPU价格都不会便宜,无形中拉高了产品的成本和售价。

最后的一个问题:快速场景下容易造成用户头晕,和用户使用2、3分钟头晕其实是两码事。快速场景变换下容易造成用户头晕是指用户在快速切换画面时(比如快速扭头或者在开高速的汽车),产生的眩晕感。这种感觉其实和有些人坐车会晕车是一个道理,主要是身体来不及做出调整所导致。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非常难以解决。

VR为何崛起?

VR的三个致命问题,使得VR沉寂了很多年。不过,这两年,尤其是今年,VR又开始火了起来。而VR行业的复苏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中一个是因为疫情的暴发,使得VR的使用场景变多了,同时还创造了一些刚性需求,其二是VR产品体验得到了优化,VR的内容生态也得到了丰富,出现了不少爆款内容。

VR游戏近两年异常的火爆,被脸书收购的Oculus推出了新一代VR设备“Oculus Quest 2”,受到了市场的追捧,甚至出现了一机难求的情况。而Oculus的竞争对手Valve销量也暴涨。相信随着5G的慢慢普及,VR的用户体验还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除了游戏异常火爆之外,VR也被运用到了许多不同的场景下,比如:视频直播、直播卖货、云办公、在线教育、工业生产和医疗问诊中的远程操作等领域。同时,VR也正在被尝试面向更多的场景当中。一些企业甚至用VR技术来进远程协助和虚拟开会,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因此,未来VR技术还会被更加广泛地运用到会议或者会展当中。

说不定在未来,我们不再需要出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在家里带上眼镜就可以买菜下单,上班学习,甚至是交友,让电影中“头号玩家”的科幻场景逐渐走入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