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快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太能打?

很多大秦帝国的粉丝对大秦二世而亡感到很可惜,认为秦国要是能完成体制转型,中国历史就将改变;

有人则从人道主义角度反思秦始皇滥用民力、好大喜功,这也是历史学界一直的主流声音。

其实,其他朝代滥用民力,通过调整完成政权延续的也有很多,为何秦帝国没有这个机会?

既然没能完成体制转型是秦国灭亡的主要原因,那秦国为何完成不了?

“善用刀剑者亡于刀剑下”,秦国为何灭亡,归根结底要看秦国是怎么兴起的。

01

大秦起家靠“并购”

大秦崛起的第一步是商鞅变法,实际上东方六国也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变法,只有商鞅变法最彻底、最成功。

因为大秦穷,穷得超越了阶级,蔓延到了王室。

也就说,秦国已经丧失了向这片土地输送财富的能力,好比一个公司,连总经理自己的工资都没有着落。

这个时候,商鞅上演了“徙木立信”的好戏,既然取信于民,就可以号召动员百姓把自己为数不多的私人资源拿出来,给处于高端的秦国王室用。

这个问题不用多想,秦孝公的动员力肯定不是一般百姓能比的,给你用你也不知道怎么用。

相当于虽然这个工厂依旧不盈利,而且无法获得银行贷款,但是新来的CEO却表示了公司说话算话的决心。

然后他号召大伙儿把自己为数不多的存款拿出来,帮公司渡过难关,大伙儿以后都是公司的股东。

可是,激活了这个组织的效率是第一步,第二步仍然要有现金流。

商鞅的办法是——“锅往东边甩,发动群众斗六国。”

商君推出了军功爵制,简单说就是要想富,交头颅。头颅越多,钱就越多。政府与官兵两家,你帮我打仗,我与你分账。

在这个背景下,一切社会产业、国家政策都转而以供养及扩充军队为目的,能否满足军队建设是检验产业有无必要存在的唯一标准!

要知道,战国时候的生产力远不能跟今天相比,秦国这么庞大的常备军,那后勤就要秦国全部百姓来做了。

睡虎地秦简有一封黑夫和惊的两兄弟写给大哥的信,除了报平安和思乡之情外,信里还说;

我们在前线打战,让妈妈赶快帮我们做夏天的衣服送到前线。但做之前,先比较下价钱。安陆的丝布便宜,就在安陆做好了送来。如果淮阳的比较便宜,干脆直接寄钱给我们在淮阳自己做。

一件夏衣,兄弟两个完全不考虑时间成本和运费,只有一个可能,为了支持军队的高效率动员,秦国修建了很多配套的驰道,运输便利。

另外,在这封家书里,两个弟弟请哥哥确认,他们为家里面争得的爵位有没有得到落实,这是全家主要收入来源。正是由于前线出了人,后方分钱的时候,黑夫和惊的家里才有了一份。

在“打战—发财—扩军—再打战”这个正反馈循环下,全体秦国人民或被迫或自愿都坐上了全面奔向小康的敞篷车。

对于秦国中央政府而言,劫掠与灭国则成为充实政府利润表,扩大国家总资产的不二法宝。

这是一种舍弃自身对于盈利产出的要求,而用外部流动性掩盖巨大的资产负债不匹配的风险。

也就是抢到别人的鸡直接宰掉吃肉,味蕾和肠胃是舒服了,但相比较把鸡养起来下蛋,可持续性太差。

大秦正是今天很多公司的缩影,通过资本运作并购企业,然后上市,并不注重自身的盈利能力,泡沫太多,崩盘是迟早的事。

02

耍猴耍成了齐天大圣

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并购的对象没有了,但是这么一支效率奇高的军队还依旧存在。

而且,全社会仍旧处于军事动员的状态。

因为需要并购其他六国,自然要提升军民士气,加强团队凝聚力,所以秦国的“军功爵制”是刚性兑付的,这也是商鞅“徙木立信”的延续。

刚性兑付,确实是守信的表现,但是也挤压了国家宏观调控的腾挪空间,必须有一说一,不存在弹性支付。

如今,有良心的金融企业可以通过良性清盘退出,或者干脆破产清算,但问题在于秦国是举国体制的军工产能,且尾大不掉。

耍猴耍成齐天大圣,就耍不下去了,接下来是他耍你的问题。

怎么办?

大伙儿都要吃鸡,这时候的秦始皇才遇见了大麻烦。

没办法,只能继续给军队找事儿干,因为军队一旦没事儿,就会自己找事。

所以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不仅没有消停,还北击匈奴、南征闽越,并且搞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工程。

军队的南北调动,可以打乱建制,去中心化,降低军队的效率;

搞大工程,又可以减少全国青壮年人口,军队也不用再考虑吸纳更多的人了。

但是这里的问题在于,这需要极高的行政效率来完成。

因此,秦始皇才“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且强行推行郡县制。

不过,这就产生了一个死结,即便是行政效率也需要高额的维系成本。

搞大工程和打仗不一样,打仗还有各种战利品可以分肥,搞大工程不管怎么利在千秋,在当代来说完全是赔本买卖。

于是乎这套机制从过去征服时代的收支平衡,一下子就变成年年赤字。而这种赤字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连陈胜这种既得利益阶层的蛋糕也开始保不住了。

03

陈胜何许人也?

提到秦末的战争,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

《史记 陈涉世家》中有一段很有名的情节,说陈胜少时,去给别人打工耕田。然后就和一起打工的哥们说“苟富贵,无相忘。”

结果被吐槽说给人搬砖怎么可能富贵。气得陈胜叹息“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太史公不愧是极有文学天赋的史家,通过陈涉与同伴之间的短短几句对话,就生动的刻画出了陈胜不向命运屈服的性格特征与其所抱有的雄心壮志,无形中为他后来的功业埋下了伏笔。

然而,正因为这段描写太引人入胜了,结果让很多人都以为陈胜不过是个庄稼汉,负责给地球挠痒痒,就是他挑起了让大秦帝国灭亡的大起义。

但真相果真如此吗?

首先,在《史记》中,明确记载陈胜造反时担任屯长一职。而该职位,其实是领兵五十人的军吏。

而且根据《秦律》,该军职并非临时委任的,而是有着严格规定。

如《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与《商君书》中便明确规定,屯长一职通常为爵位在仆射之上的不更或大夫出任。

也就是说,尽管陈胜在少年时曾经跑去给别人种田,但其在造反之时,其实已经不再是什么屌丝,而是获得了“大夫”或“不更”的爵位,也才有资格出任屯长一职。

根据秦律,“不更”本意就是免除更戍之役,大夫还在之上,也就是说,这二者都是一般人所能够升到的定点了。

当然,相对于李斯、蒙恬来说,陈胜当然是一个屌丝。

但是相对于大秦帝国治下的广大平民来说,陈胜已经算是进入体制,可以享受体制红利的一小部分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秦朝的体制内,好不容易奋斗到“不更”或“大夫”爵位,期待富贵的美好幸福未来的陈胜,在秦始皇的去产能运动中又结结实实地被扔回了社会底层,全部归零,他的愤怒,吴广的愤怒,怎么会小?

所以推翻大秦的各路反贼中,除了张良、项羽这种六国贵族之后外,都是什么亭长刘邦、主吏掾萧何、狱掾曹参、会稽郡守殷通、南海郡尉任嚣等等。

换而言之,都是在大秦帝国体制内混饭吃的公务员。

04

楚汉战争:中华帝国的重组上市

秦始皇靠着不世功业,形成了强大的个人魅力型权威,他如果活着,对于各种力量就是一种压制,他或许可以慢慢将秦国的体制改革软着陆。

但是,人的寿命归老天爷管,秦始皇一死,那些过剩的军工产能无处安放,秦二世也不知道西边有个罗马,继续打仗将军队的效率转移。

这就只能硬着陆,军队的效率被释放,战争再次推向全国。

楚汉内战一打四年,中国人口折损近半,一千万人归于尘土,其中大部分是精壮劳动力。输赢不再重要,战争本身解决了出清问题,这让后起的王朝立稳了脚跟。

劳动力的消失让国家对于军工产能及国民劳动的兑付责任一笔勾销,楚汉战争的本质就是通过战争消灭债主,从而显著降低国家负债率,帮助国家逃脱债务追索。

汉承秦制,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但换了个马甲,完成了资产负债表的清洗。

刘邦敲钟的一刹那,拿到了秦帝国这个公司的净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