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下院为和谈而热烈欢呼,为何丘吉尔无动于衷?

一战后的欧洲,可以说是两败俱伤、没有赢家,以法国为首的战胜国,并没有因此从中捞取太多好处,反而陷入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国力不断地衰弱。眼看德国通过强军不断壮大,法国人不仅无力遏制,而且极力地避免战争,这是为什么?

一是,一战的阴影挥之不去。尽管作为战胜国,但法国耗尽了国力、财力,尤其是死亡130万青壮年,让法国人领略了战争的残酷,以及付出的巨大代价。他们太渴望和平了,以至于放弃了对抗精神,与英国人一同对德国采取妥协、退让。

二是,以达拉第为首的法国内阁,在外交策略上,尽量将战事远离法国边境。但由于法、德两国间的深仇大恨,他们只有紧密地与英国团结在一起,紧跟英国人的脚步,以此抗衡德国的咄咄逼人,并极力避免战争,甚至是牺牲他国利益。

更关键的是,一战时期的“堑壕战”,是他们赢得战争胜利的法宝。于是,他们宁肯耗费巨额资金打造出惊世之作——马其诺防线,也不愿意用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上。在战略上采取全面守势,完全相信坚固的防线,能将德军阻挡在国门之外。

也正是马其诺防线,助长了法国人的消极态度。他们认为,这条防线就是国家安全的保证,可以抵御任何外来侵略。与其说法国人幼稚地将国家安危,寄托在一条防线上;倒不如说他们心理上害怕战争、不想战争、不敢抗争的真实写照。

针对英、法两国的态度,德国元首十分满意,在侵略扩张的道路上更加有恃无恐。从某种角度说,英、法两国的外交政策,完全跟着德国人的“指挥棒”走,不仅丧失了一个主权国家该有的尊严,而且处处被德国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当德国宣布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作为盟友的英、法两国顿时紧张起来,特别是法拉第,生怕真的打起来,法国将不得不卷入战争的漩涡。他急电张伯伦,建议两国首脑前往柏林,“调解”德、捷两国问题,也就有了后来的《慕尼黑协定》。

英、法两国极力炮制《慕尼黑协定》,不得人心。

1938年6月,在英、法两国“绥靖政策”的纵容下,德国又将目标盯在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以武力要挟要求该地区归并德国。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了塑造出一个“和平缔造者”的形象,没有与法国打招呼,独自前往柏林斡旋。

经过3小时的密谈,德国元首的态度十分强硬,不仅要求苏台德地区实现自治,而且应割让给德国,甚至扬言“准备迎接任何战争”,张伯伦无奈的说道:“这是和平解决的唯一方案”,最终双方约定,再次会晤前德国不采取军事行动。

也就是说,张伯伦到德国“调解”的唯一成果就是德军无须动武,割让苏台德地区的事情,由英国人做工作。回国后的张伯伦,一面召开内阁会议,鼓吹德国方案;一面伙同法国政府向捷克政府施压,捷克政府就这样被自己的盟友无情地出卖。

经过一周的工作,“和平使者”张伯伦再次来到柏林,邀功式地告诉德国元首,英、法、捷克已同意将苏台德地区割让德国。为了确保德国不会出尔反尔,再提出领土要求,他致电“墨老大”,希望意大利出面安排召开英、法、德、意四国会议。

在张伯伦的努力下,德国元首同意召开四国首脑会议,消息传到英国下院,会议大厅爆发出热烈欢呼,议员们长时间地向张伯伦鼓掌致意。但热闹的人群中只有丘吉尔等少数人无动于衷,在他看来,德国元首的话靠得住,“母猪都能上树”。

四国会议如期进行,宣布“原则上同意”将苏台德地区并入德国,令人唾弃的《慕尼黑协定》问世了。更让人气愤的是,几个小时后,张伯伦与德国元首又签署了一份《英德宣言》,宣布两国“彼此将永不开战”,张伯伦对此感激涕零。

“凯旋而归”的张伯伦在伦敦机场受到了热烈欢迎,他得意地挥舞着那张互不侵犯宣言,宣称:“从今以后,整整一代的和平有了保障……大家可以回家,安心睡觉了”。但他哪里知道,通过这一场,德国元首彻底摸清了英、法两国的底牌。

果不其然,《慕尼黑协定》仅仅维持了5个月的和平后,德军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并计划进攻波兰。感到被欺骗的张伯伦,彻底放弃绥靖政策,恼羞成怒地宣称,一旦德国进攻波兰,英国将宣战,而获悉底牌的德国元首,对此满不在乎。

未完待续,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