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是怎么去的江州?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白居易名作,《琵琶行》的诗前小序。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研究认为,可能是匈奴后裔,祖籍山西太原,出生于河南新郑。祖父、父亲,都是中下层官吏,幼年跟随父亲做官的脚步,流转各地。

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二十八岁的白居易应宣州乡试,为宣歙观察使崔衍所贡,往长安应进士试。第二年,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二十九岁的白居易在中书侍郎高郢主试下,以第四名成绩进士及第。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三十二岁的白居易,与元稹同榜,通过书判拔萃科选拔,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放弃校书郎职务,与元稹一起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以对策语直入第四等(乙等),授周至县尉,权摄昭应县。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白居易入翰林院,奉敕试制诏等五首,充翰林学士,历任左拾遗、京兆府户曹参军、太子左赞善大夫等职……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白居易的仕途,会像同时代的很多文人一样,职务不高,却身居中枢的京官,一点一点熬资历,等级别够了,找机会外放州府,接下来,就可以衣食不愁、纵情山水了。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转折点,发生在公元815年,也就是刚才提到的,“元和十年”。

这一年的六月初三,大唐帝国首都长安城,发生了一件惊天大案。

晨鼓刚刚敲过,天色还没有大亮,宰相武元衡从家中出来,准备乘车赴大明宫上朝。刚出靖安坊东门,家仆手中的灯笼,突然被一支暗箭射灭,不知道从哪里,窜出黑影一枚,大家还没明白过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一支锋利的匕首,已经刺入武元衡胸膛,后者应声倒地。

很快查明,其实都是明摆着的事情,凶手,是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派来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顺便提一句,人们总是说,宋代是个很可爱的王朝,国富民安,重文轻武,经济发达,政治开明。其实某种意义上,唐代也挺可爱,一个北朝游牧民族政治生活中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祸不及子孙。

具体说,谁的事,就是谁的事,与别人无关。哪怕以家族为单位,政治斗争失败也好,干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也罢,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处理完就完了,不搞不分青红皂白,株连九族、满门抄斩那一套。更没有“血统论”一说,后代子孙们,该怎么着,还怎么着。

武元衡是谁?他的曾祖父,名叫武载德,是武则天的堂兄弟。武则天和唐室,可是有灭国之仇的。但神龙政变后,李氏也只是对武家直接参与夺权的人,进行了清洗,甚至只是打压。至于其他人,事实上,终李唐一代,武氏都是一等一的名门望族……

众所周知,字安史之乱后,藩镇问题,始终困扰着唐中央政府,事实上,大唐最终,就是亡于藩镇之手。一方面,很多藩镇都有北方游牧民族背景,另一方面,旧的一茬儿藩镇,被镇压下去,镇压他们的人,又会成为新的藩镇,反反复复,无穷无尽。

朝廷当中,针对藩镇问题,一直有两派意见,温和派和强硬派,前者主张怀柔,慢慢来,只要不威胁中央,割据就让他,也只能让他割据去吧,后者主张武力解决,快刀斩乱麻,跟这些军阀,没什么可废话的,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时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的武元衡,就是强硬派代表,出事时,正在筹备针对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军事行动,准备亲自统率大军,剿平不仅仅是割据,事实上,已经准备谋反的三镇。

李师道行贿无效,眼见以武元衡为首的强硬派,在朝廷中占据上风,决定采取斩首行动,直接派刺客过去,干掉武元衡,打乱相关部署……

出事后,大部分朝臣,都选择了沉默。藩镇威逼利诱,势力实在太大,宰相一级,人家都说杀就杀,更别说自己了。

白居易站了出来,事实明确,案情清晰,党和国家领导人,上班路上被杀,如果连这件事,朝廷都能忍了,以后也就没有什么纲纪,以及国法可言了,就看谁有枪,谁拳头大。连续上书皇帝,这也是左拾遗职责所系,要求彻查凶手,严惩背后指使。

白居易此举,激怒了藩镇,以及与藩镇勾结的朝臣,小样儿,真把自己当人了,太不知道天高地厚。翻出几年前,白居易的母亲,看花时不慎坠井身亡的事情,确切说,母亲看花坠井后,白居易居然还有描写花、以及井的诗作,这不是不忠不孝,又是什么?

很快,一纸命令下来,白居易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才有了后来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