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马利阻止爱尔兰独立,为什么无功而返?

1920年底,蒙哥马利担任第17步兵旅参谋长,这个旅是当时英军最好的一个旅,也是驻守爱尔兰官兵数量最大的一个旅,下辖7个营。后来,爱尔兰人闹独立,为遏制事态扩大又增加了2个营,指挥这么一支庞大的部队,蒙哥马利很自豪。

一到任,他就使出浑身数解制定对付叛军的计划。这不仅有军人职业的使命担当,并将自己的战术理论,通过实战进行检验;而且堂兄被爱尔兰人杀害的仇,是一定要报的。超编后的旅部事务尽管十分繁杂,但无法阻挡他消灭叛军的决心。

一是,他在科克城建立了情报中心,负责找到叛军盘踞的地点,以及他们将要袭击的目标。蒙哥马利对于爱尔兰人“小而散”的游击战术,还是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打击对方的关键就是情报,只有准确的情报,才能让部队“有的放矢”。

二是,将全旅分散至各个战略要地,并下达一系列作战要求和命令。由于内容多,不得不把它们装订成册,取名为《第17步兵旅重要指示摘要》,各级军官人手一册,内容涵盖了作战、巡逻、通讯和运输,甚至包括了联络密码和行动编号。

更重要的是,他要求各营组建一支“快速纵队”。“以快治快,以小治小”,并采取步步为营的措施,缩小爱尔兰军队的活动范围,并“聚而歼之”。从这个计划看,蒙哥马利可是做足了“功课”,足见其一举解决爱尔兰问题的决心。

但现实还是狠狠地给了蒙哥马利“一耳光”。尽管爱尔兰军队武器陈旧、人员混杂,简直就不像是支军队,但他们“来无影,去无踪”,搅得英军整日不得安宁,并在当地民众的掩护下,频频出击,而英军按照情报去围剿,常常是“人去楼空”。

几个月来,第17旅并没有取得大的进展,反而损失惨重。也就是说,蒙哥马利费尽心机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拟定的计划成了一张废纸,连对手在哪里都找不到,如何报仇雪恨。无情的事实深深地刺激着他,曾经的自信荡然无存。

从不关心政治的蒙哥马利,开始思考战争的正义性。

1921年,随着爱尔兰人寻求民族独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与英军进行着殊死搏斗,蒙哥马利所在的第17旅,处处被动挨打、苦不堪言。在伦敦,越来越多的人对政府表示不满,强硬的丘吉尔也被迫离职,要求分治的呼声越来越高。

痛定思痛,蒙哥马利开始认真分析这场战争。一方面,自己努力做到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计划虽称不上是完美,但对付一群不像军队的“叛军”绰绰有余,为什么反被“吊打”呢?问题就在于,英军要对付的不是一群人,而是整个民族。

也就是说,不到1万人的第17步兵旅,去对付拥有几百万人的凯尔特民族,显然是“杯水车薪”。换句话说,再好的战术也难以解决民族问题。当然,蒙哥马利步步为营、稳妥的战术原则,对游击战术来说,根本就是一无是处、毫无作用。

另一方面,在爱尔兰,蒙哥马利亲眼看到穷困的爱尔兰人,因饥荒饿死的人比比皆是,人们起来反抗有“官逼民反”的意思。如果无力“照顾”爱尔兰,就应该给他们自治权利,尽管堂兄之死,他耿耿于怀,但终究是英国殖民统治的牺牲品。

于是,蒙哥马利得出一个结论,英军应撤离爱尔兰,继续驻守毫无意义。这也许是他在这场战争中唯一正确的选择,如今要做的就是,部队不再主动出击,保证不再有伤亡出现。随着爱尔兰正式独立,第17旅也在忙着收拾行装,准备回国。

两年多的折腾,第17旅的官兵心力交瘁,早就想尽快离开这个“不受欢迎”的地方。蒙哥马利也没有了当初的激情,尤其是自己制定的“周密”计划,充分显示了一年参谋学院深造的成果,结果连实施的机会都没有,他不免失望至极。

好在,他的努力得到了英军作战部的注意,认为是“可造之才”,询问其是否愿意到国内的第8步兵旅任参谋长?蒙哥马利当即表示同意。原来,他早就想离开这个“伤心地”,不仅堂兄的仇无法可报,而且自己的战术成果,也得不到实践。

蒙哥马利尽管带着失望回到国内,但很快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训练中去。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战术理念没有什么错误,就是用错了地方,甚至固执地相信,在将来一定会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他如今要做就是“以军营为家”,争取更高的晋升。

未完待续,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蒙哥马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