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变清了,到底是“圣人出黄河清”,还是真的泥沙量减少?

黄河变清了,到底是 “圣人出黄河清”的时候到了,还是真的泥沙量减少了呢?

在《幼学琼林》中,的确有“圣人出 黄河清”一说,意思是:

如果长时间都浑浊不清的黄河水,突然变清,那就是一种预示祥瑞的征兆。

不过,这个说法更多时候都用来比喻一些十分罕见的事情,圣人出和黄河清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而且,不是所有黄河水都“一碗水,半碗沙”,黄河也是在流经黄土高原以后才汇入了大量泥沙,所以高出地面几米、甚至十余米的地上悬河,也是分布在黄河下游。

黄河水变得越来越清澈了,应该有不少居住在黄河边的人,都发现了这个现象,当然,这要把暴雨集中的时期抛开,因为全年90%以上的泥沙都是在这个时期进入黄河的。不过,黄河泥沙量具体减少了多少,应该就没多少人知道了,下面就来看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数据!

实际上,?陕西?平均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量,已从多年前的8.3亿吨减少到如今的2.68亿吨,全省的流动沙地面积原本有860万亩,目前也已经变成固定、或半固定沙地,也就是说,黄河变清不是大家的感觉而已,而是真的泥沙量减少了很大一部分,这个变清的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黄土高原进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了,就连三十年前不少村里人都得打过淤地坝,怎么如今也渐渐消失了?

如果你沿着黄河一路向北,就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黄河已经不是40年前的黄河,因为,如今的黄土高原已经不再是几十年前去的贫瘠模样。曾经荒着的山坡都已经被各种植被覆盖,“种一茬庄稼脱一层皮,下一场暴雨刮一层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的确,在二三十年前的时候,相信在沿岸贺咀村长大的人,应该都见过村里人一起打淤地坝的场景,可能至今都历历在目,因为这个村子的四周就是山沟,所以,大家也只能去山坡上种庄稼,那个时候可以用来种庄稼的地,其实面积也不小了,但是种得再多也没多少收成,毕竟这里是出了名的缺少雨水,大家的日子自然也就过得十分艰难了。

淤地坝其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大家推行起来,为什么呢?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当时的黄土高原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每到下大雨的时候,就会有很多泥沙和雨水一起从荒坡上往下冲,不可避免会造成一些损失;另一原因,那就是这些每次都会被冲下的泥沙和雨水,在被人工建造的坝拦住以后,就能够慢慢沉积出一个“小平原”,这就在拦截泥沙的同时又保持了水土。

不过,如今延安的很多地方,淤地坝都逐渐消失了,原因就是黄土高原通过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措施披上绿装,水土保持变得越来越好。虽然以前也专门留了一些用来制造淤地坝的深沟,但如今都已经长满了各种植物,而延安如今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量,也从以前的2.58亿吨降低到了只有0.31亿吨。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高西沟村这个地方,在过去的60多年时间里,经过当地三代人的努力,高西沟村这个地方的覆盖率,就已经从那个时候的0.9%,提升到了目前的70%,终于实现了几代人泥不下山、洪不出沟、不向黄河输送泥沙的美好愿望。

说到底,进入黄河里的泥沙量能如此大规模地减少,曾经在黄土高原盛行的淤地坝也逐渐消失,这一切的根本都在于黄土高原的植被变多了,因为黄土高原变绿了,所以黄河水才变清了,所以才不用继续大规模地去建造淤地坝。

黄河水变清,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

在黄河变清以后,的确有一些水文研究专家认为,这可能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理由是过去的上万年时间,黄河一直都有大量的泥沙,其流经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适应了它的泥沙,当进入黄河的泥沙大量减少以后,反而可能对这样的生态平衡构成破坏。

具体来说,像如今大家看到的黄河冲积平原,本来也是通过大量黄河泥沙一年又一年堆积出来的,黄河泥沙量变小意味着这些冲积平原扩大的速度也会减缓,而且,没有汇入大海、停留在平原上的尼斯哈,还有另外两个作用,那就是涵养河滩和改良土壤,像黄河鲤鱼这样的物种,其实也早就适应了原来的黄河。

不过,有这方面担忧的专家同时也表示,黄河泥沙量减少了这么多,到底会对环境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还需要观察,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显现出来,可能真的是多虑了。

但是,如果要说到黄河变清呈现出来的好处,那就多了!首先,黄土高原的人们不用再种那么多地,曾经的荒山秃岭,不少都变成了水果种植的地方;其次,水土保持变好以后,黄河没有那么多泥沙,地上悬河的上升速度,也就不用只能依靠小浪底这样的水利设施来缓解。当然,黄河变清的好处不止这些,我只是从更接近现实生活的方面来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