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为什么珍爱蓝马克斯勋章,并从不穿便装?

历时四年零三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让瘦小、温和的隆美尔,历练成一位坚毅、刚强的职业军人,但刚刚干出点“名堂”,找到人生的方向时,战争结束了。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战后列强们对自己的国家,进行无情地“掠夺”和“限制”。

根据《凡尔赛合约》,德国丧失了1/7的国土,以及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还要赔偿2260亿马克。在军事上的限制更多,不得拥有空军,陆军只能保留10万人,甚至连重机枪都不能生产。这样的惩罚,不要说隆美尔了,民众都不答应。

此时的隆美尔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军队了。

随着德皇威廉二世成为流亡者,昔日的欧洲第二帝国消失,而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居然接受了“丧权辱国”的《合约》。从此,德国人背负了沉重的包袱,民族自尊心和信心跌到了谷底。部队正在大幅的裁军,隆美尔也感觉自己站在了人生十字路口。

他从小立志当一名工程师,却被父亲“赶进”了军队。让隆美尔感到欣慰的是,几年的军旅生涯不但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反而激发了其内心“狼性”的一面,在军校是佼佼者,无人能敌;在战场是英雄,得到德皇亲自授予的最高奖章。

现在,这些就将成为过去,隆美尔不禁为自己的将来开始担忧起来。他拿出多年没有穿过的便装,站在镜子前,一个瘦小、邋遢的社会底层形象展现在其面前。他再也不敢直视,这与高大、威武的军人形象相距甚远,他已经离不开军装了。

在他看来,离开军队犹如鱼儿离开了水,只会在痛苦中死去。然而,全国的军官只能保留4000名,大批像隆美尔一样的军官都要转业回家,他理解他们的痛苦。因为,他此时也在痛苦的等待上级的命令,去和留成了最无奈的一件事。

幸运的是,隆美尔是这4000人中一名。这样的结果,还是很好理解的,既然是留,就一定是留优秀的人才,隆美尔参加过一战,负过3次伤,得过3次勋章,这样的人在部队简直就是“宝贝疙瘩”。说白了,优秀的人到什么时候都有最好的出路。

经过大裁军,他更加喜欢军队了,尤其是威武、帅气的军装,在其生命的最后尽头,他也没有脱去。1920年,隆美尔到第13步兵团担任上尉连长,按照部队的规定,上尉军官的家属可以随军,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一呆就是9年,这是他最快乐的一段日子。

热衷于战争的隆美尔,这样的日子不是他的追求。

1929年,以美国为爆发点的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世界。本就“苦难深重”的德国人掀起了反魏玛政府的运动,政治局势开始动荡起来。作为军人的隆美尔,尽管不热衷于政治,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军人的使命感,让他觉得应该干些什么。

在步兵团的日子里,隆美尔将自己战场上的心得和经验传授给连队,在他的咆哮声中,士兵们的战术意识和纪律性越来越强,成为步兵团的模范连。但在其营长看来,这么一位富有作战经验的人,应该去当战术教官,在这里大材小用了。

在他的推荐下,隆美尔被派往德累斯顿步兵学院担任教官。这个新任命让他十分的兴奋,作为一名地位较低的军官,能给那些即将当连队主官的准中尉们上课,是对他莫大的鼓励和肯定。他决心倾其所有,将自己所学全部传授给这些学员。

尽管军衔低,也没有什么教学经验,但隆美尔的课是最受欢迎的。首先,他的课实用性强。从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人,在教学上更有说服力,特别是强调“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强烈反对不珍惜士兵生命的做法,得到了学员们的认同。

其次,榜样的作用。作为一战时期的英雄,是这些学员们学习的榜样,特别是他挂着镶着金边的蓝马克斯勋章,更是他们羡慕的对象。隆美尔的作战经历,不仅一部英雄事迹,而且还是活脱脱的战场亲临史。跟英雄学习,全是“干货”。

更关键的是,隆美尔备课很认真。他把自己战斗经历画成战例图,介绍自己当时处置的理念和原则,很直观地向学员们展现战争的情景。同时,将“快、狠、准”、 “不拘一格”、“先发制人”的战术风格灌输给每一个学员,因为这是取胜的关键。

在军校,隆美尔终于找到实现价值的地方,并且通过备课开始系统地总结步兵战术原则,这对他以后指挥作战和写《步兵攻击》一书,提供了很好的思考平台。与校园不同的是,德国民众正在一位“狂人”的带领下,走向疯狂。

1933年,魏玛时代结束,隆美尔敏锐地感到战争又要来临。

其实,隆美尔和千万德国人一样,在心底有着强烈的爱国情结和民族自尊心。无论是谁,能够带领德国走向辉煌,哪怕是“阿猫、阿狗”,他都会紧紧跟随。“狂人”一上台,就撕毁了《凡尔赛合约》,接着就是发展经济和军力,扩充部队。

德国以军事工业为基础,迅速在欧洲成为第一个走出大萧条的国家,久违的民族信心再次恢复,纷纷响应军事强国的政策。隆美尔自然不甘落后,他被分到了第17步兵团担任第3营少校指挥官。这个职务让他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

谁知,刚到部队的第一天,手下的军官们对这位身材不高的领导,充满着不服气。在他们看来,军校来的“教书匠”不会有太大的本事,来个“下马威”还是有必要的。于是,他们“热情”地邀请营长去爬山,隆美尔一口答应。

让手下们惊讶的是,他们一连往返3趟,隆美尔没有停歇的意思,反过来面带微笑,邀请气喘吁吁的军官们继续爬山,被谢绝了。这件事在全营传开,官兵们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训练和战术演练紧张而有序地开展起来。

两年后的德国,陆军已经扩充到30万人,需要大量有一定战术素养的军官,而有良好教学经验的隆美尔,再次被抽调到波茨坦军事学院担任教官。在这里,他的教学风格受到学员们的追捧,并受到了德国高层的关注。

当警卫营指挥官空缺时,自然想到这个没有太多背景、又是战斗英雄的隆美尔,由他担任贴身警卫,安全系数更高。受宠若惊的隆美尔,自然不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他严格执行元首命令,制造了“六辆车事件”,但得到了元首的赏识。

随着战争的的临近,作为战术家的隆美尔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自己在一战中的亲身经历,编写了《步兵攻击》。一时间,成为国、内外的畅销书,迅速成为德国青年的崇拜偶像。当然,也得到了“特别”提拔。从此,青云直上。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隆美尔热衷并完美地做着一切。在战场上,他是英雄,论带兵,他是优秀的指挥官,当教员,得到学员们的追捧。与其说德国建军需要这样的人才,不如说隆美尔更喜欢和离不开军队。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隆美尔传》、《步兵攻击》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