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河比赛真的是来源于战争吗?

每逢喜庆的节日,一些地区总会少不了拔河比赛这项集体体育活动。随着拔河比赛中此起彼伏的呐喊声,节日的气氛也随之达到了高潮。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对于生活在八、九十年代的人而言拔河比赛或许会占据他们对节日印象的一大半。因为在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对于大众而言娱乐设施几乎是没有的(特供阶层排除在外),所以类似于拔河比赛、跳房子、跳皮筋等这种几乎不需要什么器材的活动项目在很受欢迎的同时也迅速的火遍全中国。(因为没得选)

拔河比赛

关于拔河这项活动的历史很多人肯定是陌生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拔河这种比赛在中国至少已经延续了将近两千年左右。它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属于一种集体性角力运动。但是在那个时候人们并不把它叫做“拔河”而是叫做“钩强”或者“牵钩”,这种叫做“钩强”或者“牵钩”的活动演变到后来被称作“施钩之戏”!

施钩之戏

说起“施钩之戏”,就不得不提起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一位大师,他就是公输子鲁班,公输班其人在我国历史上因精于机关而著称,也正是因此他被我国的木匠奉为祖师爷。公输班与“施钩之戏”有什么联系呢?这个就非常有必要去澄清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环境了,读过春秋战国史的人都知道,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典型的乱世,礼崩乐坏,打仗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常态。那些割据一方的诸侯为了争名夺利,可能就会因为芝麻绿豆大小的事情大打出手。而在这个战争年代众多的战争中,有一场楚国与越国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出国原本处于劣势,被越国追在屁股后面打,眼看出国就要被越国打败了,这时候宣扬“兼爱、非攻”的墨家公输子决定出手援助楚国,因为楚越两国都是采用水军交战,于是公输班便为楚国研制了“舟战之器”帮助楚国转败为胜。而这件“舟战神器”便于后世的“施钩之戏”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

关于楚越两国之间的战争在《墨子 鲁问》中是这样记载的:“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越人因此若执,亟败楚人。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败者钩之,进者强之。量其钩强之长,而制为之兵。楚之兵节,越之兵不节,楚人因此若执,亟败越人。”古人用这段文字详细的记录了战争的经过,而在文中所记载的“舟战之器”就是被后世称之为“钩强”的军事武器。

钩强

“钩强”在古代的水军作战时有很大的作用,第一能够在敌军战船败退时钩住敌船,使其不能逃脱;第二就是可以在敌人战船行进时顶住敌人的战船,使其不能前进。楚人正是因为有了这套设备才使得他们在水战中游刃有余,从而战胜了越人。当楚人胜利之后便充分地认识到了“钩强”的作用于是更加勤于演习“钩强”,最后这一作法被后世水军训练所效仿。以至于后世水军的训练中“钩强”练习成为了必修课,所谓的“钩强”练习就是将水军战士们分为两部分然后对抗式的训练钩拉和强拒的能力。

到后来为了方便训练,军队将“钩强”变成了“绳子”、“篾揽”之类的东西。在训练时两队军士各执一端,相互角力。再到后来这种军队训练的方式被民间所效仿,所以这种原本军体运动便成为了一项家喻户晓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在我国的某些地方甚至形成了“钩强”的习俗,每逢佳节当地人就会用“钩强”的方式来进行庆贺!

国外另类的拔河比赛

到了唐代,“钩强”被正式命名为拔河,并且有唐一代拔河这种活动广受人民的喜爱,其举办的次数也较多,并且对拔河活动的相关规则有了进一步的规范。据《封氏闻见记》记载:“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这段话说明到了唐代,不仅有了拔河之名,而且拔河已经成为广泛流行的“风俗”活动,最值得一提的是民间通常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拔河活动。

热火朝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使在那个科技几乎为零的“慢”时代,古人依旧能够凭借自身有趣的灵魂快乐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