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治理齐国时,齐国经济到底如何?

《说文》所载:“璧,瑞玉,圜也。”《周礼》记有:“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圆象天,琮八方象地。”玉璧,是中国古代玉器中最为常见且流传最为久远的器类之一。其存在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玉器制作史,在近七千年的漫长岁月之中,玉璧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演进。

齐家文化时期的石璧

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存中就有数量较多且制作较为精美的玉璧发现,其后绵延发展于殷商、两周直至政治统一、经济发展、玉文化繁荣的两汉达到鼎盛。今天我们主要来讲解汉代的玉璧,在讲汉代玉璧之前,笔者先讲一个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个关于玉璧的小故事。

齐家文化时期石环

这个春秋时期关于玉璧的故事是一个很特别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齐国,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此时的齐国已经俨然成为春秋时期的大国,但是如何去展示齐国的国力,这让齐桓公煞费苦心。于是就发生了下面这个故事。

商代玉器工痕

一天齐桓公愁容满面地说:“寡人很想西行京畿之地去朝贺周天子,可是我怕带去的献礼贡物不足,难以成行,试问各位有什么好的办法让我此行成功呢?”有人出主意道:“请大王您下令,凡是城中阴里人家,筑起三重院墙,紧闭九道门窗,让制玉的玉人在里面秘密地琢石为璧。石璧径尺者定价一个万钱,八寸者八千,七寸者七千,珪四千,瑗五百。然后如此如此。”齐桓公听说此计之后颇以为然,于是便照此计行事。

齐家文化时期石环

在琢石成璧的命令下达一段时间之后,城中制造的石璧、石环、石瑗、石圭数量足够时,齐桓公依计差管子专程西见天子,管子对天子说:“我们齐国是小邑之国,齐国的君主也是小国之君,没有见过大的世面,我王桓公朝思暮想的想率诸侯各国前来朝拜我大周的先王祖庙,来领略周室风范。所以我王想请周天子您下令天下各个前来朝贺的诸侯,一定要用彤弓石璧作献礼,用于朝拜。如果那位诸侯没有带彤弓石璧的,就不准进入庙堂”。天子当然不知道齐国的计谋,加之来自齐国国力强大的震慑,最后居然高兴地答应了这个诸侯必须携带石璧等器具来朝拜天子祭祀先王祖庙的计划。并且周天子以管子所陈述的说辞号令于天下。

戏曲形象 齐桓公

结果,果然不出所料,在天子下达命令之后,天下诸侯满世界的找寻石璧等天子命令中的器物,但苦寻无果,最后齐桓公张布出了齐国石璧、石环、石瑗、石圭的价格。各国诸侯迫于形势只得满载着黄金珠玉、五谷布帛,日以继夜地赶往齐国,去换取齐人的石璧。齐国的石璧也因此以高昂的价格流传于天下,而天下财物也就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了齐国。而这一次的石璧换取的收获,相当于当时齐国八年的赋税。

玉雕放大图片

历史上称齐国的这次计谋为“阴里之谋”或“石璧谋”(笔者推测“阴谋”一词的典故极有可能出于此处)那么是谁策划了这场造璧阴谋呢?,这个人就是管子。管子就是管仲(约公元前723~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上卿,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的著作,今存《管子》76篇,内容非常丰富,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学著作。这个故事就记录在《管子·轻重》中。

玉器工痕

当然这个近乎寓言的故事,曾经让很多人对他的真实性产生过怀疑,人们难以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无独有偶,再后来,到了汉代,又有了造银锡为白金,以白鹿皮为皮币的事情。白鹿币事件发生于王莽时期,王莽篡汉后,进行了一系列超前的改革,其中最为失败和超前的莫过于用白鹿皮币代替铜钱的政策。此政令颁布后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进行,这样一来使得大量用鹿皮制造的假币进入市场,导致汉朝的通货膨胀加剧,间接导致王莽政权的垮台。类似的皮币荐璧之类的事情的发生,必然会使得使用者被盘剥。

玉器工痕细图

我们从这个与“阴里之谋”如出一辙的王莽白鹿币,可推测出发生于春秋时期的“石璧谋”很有可能就是真实事件了,若此事属于真事,那么这可能就是作为礼器的玉石璧在历史上最招黑的一次。

玉器工痕细图

言归正题,我们来讲一下汉代的玉璧。汉代的玉璧主要用于礼仪、陪葬,有的玉璧也可用来装饰墙壁或作为嵌饰装点铜枕和带钩;一些较小的玉璧用作组玉佩的一部分供佩系,亦被称作系璧。此期玉璧按形制可分为一下几种形式:

汉代玉璧

一式,玉璧表面光素无纹,又称素璧。加工制造时只将切割好的玉片制作成圆形内有孔的玉璧,若看其工痕仅可在玉璧的内孔和外沿看到螺旋切割痕,当然有些规格较高的素璧会做抛光处理不容易看到切割痕,且素璧大多为下葬时临时赶制的玉璧,几乎无使用痕迹。


齐家文化素璧

二式,玉璧表面布满一种纹饰,如蒲纹、谷纹、云纹、齿纹乳钉纹、列星纹以及各种镂空纹饰,这种玉璧有大有小规格不同大小不同,但采用的玉质都比较好,其中一些形体比较小的玉璧会被用作装饰品,故而这种玉璧大多都有较明显的痕迹。

汉代云纹玉璧

汉代玉璧

三式,多层纹饰玉璧,即在内层简单的谷纹或蒲纹之外,另有一层相互交缠、分布匀称的图案化兽面纹或凤鸟纹,此外在两种纹饰之间有饰以一组绳纹,这种规格的玉璧属于玉璧中规格较高的,一般用于祭祀充当礼器。

汉代多层纹饰玉璧

当然汉代玉璧单从它的形制是很难鉴定的我们还需要从汉代玉璧的沁色、尺寸、工痕来鉴别。通常情况下汉代玉璧尺寸较大略厚、剖面平直,边沿较战国为宽。还有就是汉代玉器尤其是张骞通西域后的玉器所用的玉料质地都比较好,用玉颜色方面汉代玉器多用深绿、灰绿色青玉以及白玉。器物表面呈现出灰白、褐红、绿等色彩,这与玉器对外来离子的吸附有关,也就是常说的沁色。自在战国以降,制玉工具更新发展,工艺技术显著提高。通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汉代玉璧在制作工艺痕迹上有以下特征,可为汉代玉璧断代鉴定所借鉴:

汉代玉璧

边缘、孔壁的修整,由于汉代钢铁工艺的发展大口径圆管被广泛的应用于钻孔,所以整体而言,汉代玉璧边缘制作较为规整,一般不会有新石器时代、商周玉璧上常见的喇叭孔现象。在玉璧的内外边缘常有大口径圆管琢磨的细利的旋转痕出现。

汉代水晶环

“游丝毛雕“技法:多层纹饰玉璧的兽面纹、凤鸟纹和绳纹部分皆以“游丝毛雕”技法雕琢。“游丝毛雕”技法雕琢中,砣刀是主要的制作工具,所谓砣刀就是一种旋转的轮子,轮子的磨痕中间深、两边浅,轮子在转弯之时,只能一下一下的转,使线和线连成了弯,这样在转弯处就多见歧出线纹。砣刀在进行细雕时由断线连接成长线条构图,这一刀一刀地琢磨形成了由很多短线条组成的连贯,深浅一致, 遒劲自然、纤毫毕现的长阴刻细线。

汉代镂雕玉璧

谷纹、蒲纹的制作:谷纹、蒲纹是汉代玉璧上最常见的两种纹饰,二者多作浅浮雕状,触摸有凸起、圆滑之感;此期谷纹、蒲纹颗粒较大且排列整齐稀疏。谷纹、蒲纹的制作方法相近,皆为用横线或斜线把玉璧表面分割成类似蜂房排列的六角形(打格),在加以修琢而成;无非前者用细线打小格,后者用浅而宽的粗线打大格。汉璧的地子较战国时为浅且琢磨不甚精细,一般都留有打格的痕迹,蒲纹的格痕常有玻璃光出现。

汉代玉器 有朱砂沁

总之,汉代玉器不管是从做工、用料、题材、还是数量上来讲,称其为我国玉器制作的黄金时期实属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