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好个秋!立秋时节有哪些讲究?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据《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8月8日3时13分迎来“立秋”节气。

立秋

天凉好个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

立秋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早晚时分虽多了一些凉意,但依旧暑热未消,今年的立秋仍处在"三伏"内的"中伏"和"末伏"时段,民间有“秋后一伏热死人”的说法,“秋老虎”的威力让人们在热中又多了一份燥。

所以,立秋并不意味着马上就降温了,真正意义上的凉爽秋天还需一段日子才能到来!

立秋分三候

一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时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感觉到阴气上升,太阳光已成强弩之末,一日不如一日,因而鸣叫得更加响亮、凄切。

立秋时节风俗多

立秋日这天,我国民间有“贴秋膘”“咬秋”“赶秋”等习俗。

湘西花垣、凤凰和吉首等地的苗族人,有立秋日“赶秋”的传统,这一天也叫“赶秋节”。届时,族人们穿上盛装,欢聚到秋坡上,打秋千、吹芦笙,歌舞欢娱。随后,选出两位有声望的人装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送去丰收的祝福,祈望秋来好收成。

与立春时的“咬春”习俗对应,一些地方流行立秋日“咬秋”。清《津门杂记·岁时风俗》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也有的地方,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以清除暑气、避免痢疾。立秋日吃瓜的习俗在南方一些地区也有流行。

立秋后,人们要避凉取温,适时改变夏日习惯,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东北一些地区,循守立秋后不再下河游泳的禁忌,避免因水凉引发抽筋的危险。饮食方面,许多地方都有“贴秋膘”的习俗。辽宁南部地区,立秋日除了多吃肉类之外,还要摊面饼吃,早年间还尽量找比自己胖的人一起进餐,以便为自己“贴膘”。

立秋时节重养生

立秋至秋分这段日子被称为“长夏”。“长夏应脾而变化”,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是脾阳,易导致食欲缺乏、精神不振、四肢乏力等,因此,这个时节的养生保健要格外注意。


立秋后,不要着凉,多晒太阳,适当运动,规律作息,不要熬夜。日常饮食中,少吃生冷、辛辣、油腻之物,宜多食梨子、银耳、百合、葡萄、石榴、芒果等,可滋阴润燥,养肺健脾,护肝生津。如果已有“湿邪”侵入,在日常饮食中,还可增加一些利水渗湿的食物,如玉米、茯苓、冬瓜、薏米等。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天气凉爽,人也清爽

不妨多走到户外

欣赏世间大好景色吧!

本文综合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