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将成为人类新食物?都是食物短缺逼出来的

每次谈到转基因话题或者最近的昆虫或将成为人类新食物话题,总有一种评论是说:食品短缺真的到了需要转基因/吃昆虫的地步吗?答案是:真的。

我们感受不到食品短缺,其实是因为国力足够强,对于城镇居民来说淀粉类主粮暂时能够自给,油脂和蛋白质则依靠巨量的进口来提供(这个问题说过多次了),给了我们“吃的足够多”的错觉。

但是如果将视线放到边远地区,乃至世界尤其是亚非拉贫穷地区,那么食品短缺依然是大问题。这种食品短缺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能量摄入不足造成的绝对饥饿——这是人们心目中的典型饥饿——也就摄取的能量不足以保证生存和生产所需,这样的人口全世界大约是2.5亿。


而另一方面,即使能够果腹生存,但是由于营养素尤其是生长发育所需的蛋白质摄入不足,从而造成的生长发育迟缓、疾病增加、寿命缩短等相对饥饿,有着更多的人口——包括绝对饥饿在内,大约是8.2亿(图1是世界范围内5岁以下儿童饥饿情况)。

造成相对饥饿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世界范围内用于提供能量的食物主要是淀粉类作物,包括水稻、小麦、木薯、马铃薯、玉米等,这些作物生产的都是典型的高淀粉低蛋白的植物性食物。而要获得足量蛋白质,诸如豆类(尤其是大豆)的植物性蛋白要普及到全世界还很有难度,因此动物蛋白依然是人类主要的蛋白质来源。

要生产动物蛋白,那么又需要考虑营养级问题,根据生态学的“十一率”,养活动物,哪怕是初级消费者,都平均需要十倍的生产者(植物)来供给。对于贫困和欠发展地区,自己生产的植物食物都难以为继,又怎么支持动物生产呢?

因此将动物蛋白来源目标放在昆虫上是一个趋势,因为昆虫转化效率高,料肉比可低至2,此外饲料来源极为多样,并且适应性强,繁殖迅速,换句话说就是能用及其低廉方便的物质投入换取高产率的动物蛋白,这对于欠发达地区是一个很大的优势。这就是昆虫或将成为人类新食物的原因。

其实这里还有方法论上的一点,就是人们很容易因为自己所处的圈子而限制住眼光。在温饱线上待得久了就不知道温饱线下的情况,国内待的久了就不知道国外的情况,网络上待得久了就忘了现实中的情况。跳出圈子,开放眼界,才能想的更长远,避免“何不食肉糜”的愚蠢。

作者 | 飞雪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