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科学知识解释“高处不胜寒”阳光不是最先到达高处吗?

因为地球的最直接热源并非太阳,而是地球地表,海拔越高,离地表越远,所以越冷。

阳光

阳光是地球万物生长的本源,在我们沐浴阳光时却不知道阳光化为光和能,实际上历尽了千难万阻。阳光产生于太阳内部,在巨大的引力产生的高温高压下,氢元素被点燃了,发生了核聚变反应,在这个过程中释放了大量伽马射线,这就是阳光的前身。

伽马射线会在太阳内部反复被吸收再释放,历经几万,甚至上百万年才能辐射到太阳表面。当它离开了太阳表面就要在寒冷又寂静的太空中穿行。太空中接近于真空,没有物质可以吸收其热量,所以它无法使太空升温。同时太空中也没有物质可以反射其光芒,所以太空是幽暗的。太空就如同“保温杯”,使它能把完整的能量贡献给地球。

阳光的组成

当它来到地球面前时,又要经受另外一道考验:大气层,好在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早在1666年牛顿通过三棱镜实验,使阳光进行散射,从而发现阳光是混合光,由红橙蓝绿青靛紫这些单色光组成。

阳光源于伽马射线是一种电磁波,伽马射线传播的过程叫做电磁辐射,因为来源于太阳,所以也叫太阳辐射。由于阳光的波长不同,所以频率和具有的能量不同,颜色也不相同,其中我们可以看见的波段叫做可见光。

实际上,在从牛顿发现的光并不是完整的太阳辐射,除了可见光之外,还有我们看不见的,例如人体时刻向外放热,就是红外线,还有在传播过程中被物质所吸收掉的部分,例如植物是绿色的,是因为植物吸收了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但并不吸收其中的绿光,把绿光留给了我们的眼睛。

大气层

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氮、氧和二氧化碳,分为3层,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大气可以削弱太阳辐射,吸收掉17%,反射和散射掉30%总辐射量。

其中吸收指的是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反射一般是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因此夏季白天多云时没有那么晒和热。散射就是说太阳辐射通过一些空气分子和小水滴向四周发光,蓝天和彩霞都是散射作用的结果,所以削弱作用白天较为显著。

透明空气

在太阳辐射经过大气时,虽然被吸收和散射,但是大气升温的程度并不显著。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主要能量集中在可见光的波段,空气短波辐射并不敏感,无法吸收可见光,所以空气在我们看来是透明的,不可见的。于是太阳的主要的可见光能量得以穿透大气来到地面。

大部分太阳辐射被层层剥削之后终于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开始增温,这一过程简称“太阳暖大地”。大地的温度根据地面的物质不同,吸收程度不同,地区的温度也不不用。

例如:干砂子的比热容为1.1X103J/(kg·oC),水的比热容为4.2X103J/(kg·oC),意义为1kg沙子和水升温1度,各自所需的能量,以及降低1度所释放的能量。中午太阳辐射能量多,所以沙子升温快,温度比水高。当太阳下山,沙子的热量褪去的也快,而水释放得慢,结果就是保温作用更好。

由此可知:沙漠中午吸收大量能量,并源源不断向外释放热辐射(看不见的长波辐射)。当太阳一下山,温度会快速褪去,所以就有了“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形容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

由此可知近地面大气的直接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又以长波辐射形式层层向上传递给大气层。这一过程叫做:大地暖大气。

重力作用

近地面大气的直接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随着海拔升高,空气越稀薄,所以吸收地面辐射越少,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1000米下降6℃现象,所以高山山顶都处于低状态,常年积雪不化,珠穆朗玛峰海拔8000多米,所以会低48度。地处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在赤道附近,本应是地球离太阳最近的距离,山顶却常年积雪。

除此之外,因为山的几何形状,导致山体存在阴阳两面,山顶尖状阳光的接触面积低,不能更好的太阳辐射。有些高山常年积雪,积雪为白色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弱,反射和散射能力强,使山顶长期处于低温状态,雪常年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