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球制造业衰退现象反复出现?

为什么全球制造业衰退现象反复出现

今年,全球经济开局不利。市场一蹶不振,美国政府的停摆似乎无休无止。但情况并没有一路恶化下去。联邦政府重新开门,美国和中国似乎也即将达成贸易协议,虽然成果有限,但仍显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紧张关系有所缓和,为世人所乐见。市场对这些进展做出了积极反应:MSCI全球指数今年迄今已上涨了10%。

尽管有好消息,但自2018年年初以来,许多经济指标还是显著下滑。当时,经济学家庆贺全球经济显现广泛的扩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年1月评估全球经济时,盛赞“全球实现了2010年以来最广泛的同步大幅增长”,然而如今贸易谈判的进展却是在更黯淡的经济形势下取得的。

全球制造业活动已经放缓(见图表)。德国和日本等特别依赖贸易的经济体深受影响。欧元区的工业生产水平在过去一年里出现下降。日本和韩国均报告1月出口下滑。过去一年,世贸组织的全球贸易展望指数一直在下降,2月跌至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经济对贸易的依赖程度较低,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不过1月工业生产也出现萎缩。为什么全球制造业的上升趋势似乎已经急转直下?

从繁荣到惨淡

△数据来源:IHSMarkit;WTO;HaverAnalytics *基于对采购高管的调查

人们很容易将这种逆转归咎于特朗普。过去一年里,美国一直在令美中对峙升级。制造业活动减速就是从特朗普对洗衣机和太阳能电池板加征关税那会儿开始的。自那以后美国又先后对进口钢铁和一系列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科技公司参与美国经济,以致制造业持续放缓。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全球经济的信心。

但是,制造业不振不仅仅是因为特朗普引发的贸易摩擦。此次衰退与2015年开始的经济问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时全球制造业同样出现下滑,部分原因是美国页岩气在经历了极度繁荣之后泡沫爆裂。但中国对出口国的命运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大规模刺激措施的支持下,中国熬过了2007至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领导人在2015年将重心转向经济改革。在2009至2014年间经历了速度令人难以置信的信贷增长后,他们试图让经济摆脱对信贷的依赖。他们还采取措施开放中国金融市场,但结果证明这些措施实施过早:随着对资本流动的限制放松,资金大量逃离,股票价格崩溃。金融动荡向外辐射,险些拖累全球经济的大部分陷入衰退。

但螺旋式下降很快被收住。中国搁置了解除资本管制的计划,并恢复了刺激措施。政府放松了货币政策并启动大笔开支。据官方数字,中国的财政赤字在2015年和2016年仅小幅扩张,占GDP的近4%。但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善于利用特殊融资工具来借贷并将资金投入项目,而这部分不会影响官方的赤字数字。投行高盛的研究人员估计,中国包括此类贷款在内的“扩增”预算赤字在2017年年初上升至GDP的15%左右。呈爆炸式增长的借贷发挥了作用。到2017年年底,全球经济开始同步大幅增长。

躲过一劫后,中国领导人再次开始关注大到令人惊慌的赤字。他们限制向过度举债的企业提供贷款,并开始了一轮让稳健的德国人都会汗颜的财政紧缩政策。2017年年初以来,中国的扩增预算赤字占GDP的比重已经缩减了约6%。国内需求随之减弱。正如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on Foreign Relations)的经济学家布拉德·塞瑟(BradSetser)近期指出的,中国供国内消费的制成品进口的下降幅度超过了“加工进口”(即中国用于生产出口产品的进口原材料)。中国对美国商品的进口量已大幅下跌,对全球其他地区的进口量也有所下降。贸易摩擦确有一定的影响,但全球经济近期的起伏与中国断断续续的经济改革和抑制贷款乱象的努力关系更为密切。

严格的资本管制确保了中国经济与全球其他地区的金融联系仍旧不密切。它也还不像美国那样已是全球需求的引擎。塞瑟指出,中国供自己消费的制成品进口量仅为美国的1/3左右(尽管近期中国进口增长对德国等国而言是制造业的重要推动力),利率仍然非常低。如果全球制造业萎靡加剧,美国几乎已经没什么空间再降低利率,而欧洲和日本已经完全没有。财政政策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发达经济体可以大量启动由赤字融资的公共投资,但欧元区和美国似乎对此都没什么兴趣。

这一次,这样的政策辩论可能已经无关紧要。因为在过去的几周里,中国又开始重启刺激措施,以提振国内情绪。全球制造业的放缓可能会像2015年那样转瞬即逝。这两次都表明,富裕国家已经选择仰仗中国的财政管理。这是一个奇怪的决定,但并非前所未有。

原文选自《经济学人·商论》版权属于经济学人集团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经济学人·商论》(globalbusinessreview@economist.com)。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