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依靠反潜巡逻机进行猎潜作战?

概说反潜巡逻机

ru在惊愕中萌生

任何武器都是在对抗中发展起来的。反潜机的诞生,除了对抗的需要之外,惊愕在其中起到了发酵作用。

1805年,英国皇家海军在军神纳尔逊勋爵的指挥下,赢得了特拉法尔加海战的胜利,彻底击败了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从此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在之后100年间,英国皇家海军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海上霸王”,没人敢挑战他,没人能挑战他。皇家海军这支超一流舰队,是日不落帝国大厦上那根最相壮的支柱。

不曾想到的是,100年后,这支天下无敌的海军,却被一种貌不惊人的武器搞得一片惊愕。1914年9月13日,德国的U21号潜艇用一枚鱼雷击沉了英国“开路者”号轻型巡洋舰,1250名官兵丧生;第二天,英国“帕特法因德”号在英吉利海峡被德国潜艇击沉;又过了8天,英国的3艘巡洋舰在73分钟之内,遭德国潜艇袭击而沉入大海……

潜艇,居然是潜艇敢挑战无敌的皇家海军1英国上下被彻底震惊了,自尊心受到前所未有的羞辱。于是,反潜成了皇家海军的重中之重。

用什么来反潜?英国人自然会想到他们的强项——水面舰艇。用声呐搜寻潜艇,用舰炮、鱼雷进行攻击,但效果不是很好,因为水面舰艇的机动能力并不比潜艇占优势,潜艇经常在已被发现的情况下成功逃脱。接着,他们又想了一些其它招数,比如布设反潜网、布设水雷等,但都有明显的缺陷。最后,他们终于想起了当时的高科技产品——航空器。用航空器反潜,一是速度快,潜艇被发现后难以逃脱,二是航空器上携带的声呐通过索道悬浮在水面,噪声干扰小,搜潜效率高。

最早的空中反潜平台是飞艇,因为飞艇的留空时间长,速度跟当时的潜艇差不多,装上拖曳式声呐、炸弹,即形成一种“察打一体”的反潜武器。整个一战期间英国造了几十艘软式反潜飞艇。飞艇反潜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逆风不行、侧风不行、风大了还不行。于是,专用的反潜飞机在一战后期应运而生。

世界上第一种专用反潜飞机是英国的F.2A,其前身原本是一种岸基飞机,后经过英国海军和美国寇蒂斯公司的改装而成为反潜飞机。飞机上配备拖曳式声呐系统,通过索道将声呐投放到水面进行搜潜。当发现潜艇后,利用所配备的7挺机枪和炸弹实施攻击。与此同时,交战的另一方——德国、奥地利等也研制出专门的反潜飞机,有岸基的,也有水上的。

到一战后期,反潜飞机开始用于大规模反潜作战。与反潜舰艇相比,反潜飞机的速度、机动性优势明显,但由于声呐的性能不好,无法对潜艇进行精确定位,连续跟踪能力很差,所以反潜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只能采用以数量取胜的办法。

在战火里完善

到二战初期,德国潜艇在大西洋上为所欲为,不仅取得了巨大战果,而且直接威胁到英国与美国之间的战略联系。不遏止德国潜艇的疯狂肆虐,反法两斯战争就无法取得胜利。急迫的需求,高度的关注,加之飞机技术、声呐技术、雷达技术以及机载武器的迅猛发展,使反潜飞机的技术性能及作战能力得到了快速提高。

反潜飞机在二战的战火中不断完善,形成了岸基、水基、舰基三位一体的反潜机体制,三种飞机各具特色,相互配合,取长补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搜潜设备方面,吊放式声呐、漂浮式声呐、搜索雷达、磁场探测仪、探照灯等装备到反潜机上,使搜潜手段更加丰富,搜潜范围更广,搜潜准确性更高。在攻潜武器方面,普遍装备了深水炸弹、火箭、普通鱼雷、声呐自导鱼雷等,足以对当时的潜艇造成致命毁伤。反潜飞机发展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族系,同时有了专门的名称——反潜巡逻机。

岸基反潜巡逻机是以陆地机场为基地的反潜飞机,大多由运输机或轰炸机改装而成,体形硕大,空间充足,搜潜设备和攻潜武器种类齐全,速度快、航程远、留空时间长,非常适合执行大面积海域的反潜任务,是反潜巡逻机中作战效能最高的飞机。二战期间典型的岸基反潜飞机有英国的“蚊”式、“惠灵顿”、“解放者”,美国的“文图拉”、“哈德逊”,德国FW-000“秃鹰”等。

水基反潜巡逻机由水上飞机改装而成,能够在江、河、湖、海和大型水库起降,一般都有船身机体或安装有浮简,既可以在空中飞行,也可以在水面上漂泊或高速滑行,其飞行能力虽不及岸基飞机,但可隐藏在海岛或礁石附近等待战机,丰富反潜作战的战术。二战期间典型的水基反潜飞机有英国的“海象”、“桑德蓝”,美国的“卡塔利娜”、“海员”,德国Ar196、Br138,苏联的别-2,日本的“二”式等。

舰基反潜巡逻机以航空母舰等大型舰船为起降平台,作战时,被航空母舰运至作战海域,容易达成搜潜或攻潜作战的突然性,使敌潜艇很难防范,在二战中曾取得巨大战果。舰基反潜机受制于起降空间限制,在布局和技术上有特定的要求,比如机翼、尾翼甚至机体折叠,需加装着舰尾钩,加强起落架,涂覆防腐蚀涂料等。二战期间,世界各国主要舰基反潜巡逻机有:“大袋鼠”、“剑鱼”、“大鸥”、“欧洲燕”、“野猫”、“复仇者”等。

在整个二战期间,反潜飞机共击沉潜艇412艘,与反潜舰艇协同击沉潜艇47艘,是所有反潜武器中击沉潜艇最多的,反潜飞机成为了反潜作战的“主角”。

在冷战中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很快进入冷战时期,也进入了核威慑时代。海洋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领域。潜艇,尤其是核潜艇成为“三位一体”战略核打击力量的重要一环,美国和苏联都高度重视反潜作战。作为反港主要武器的反潜巡逻机,自然成为军备发展的重点。20世纪40~70年代末这三十年的时间,反潜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前15年和后15年两个阶段,美苏在反潜机设计上都有一些相同的追求,也有各自不同的发展特点。

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在机载搜潜设备上,苏联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都把丰富搜潜手段、提高搜潜设备性能、完善搜潜设备体系,当成发展的重点。

搜潜设备主要分为声学和非声学两大类。声学设备又包含声呐浮标和吊放式声呐两种。其中,声呐浮标的用途、种类、方式等都空前多样,成为反潜机的主要搜潜装备,而吊放式声呐只能被水基反潜机所使用。非声学探测设备主要有雷达、磁场异常探测器、红外探测仪、废气探测仪等,种类和探测精度都比二战时期有了明显提升。其中,磁场异常探测器通过潜艇水下活动时引起的地球磁场变化发现目标,有其独特的优点。

在飞机平台方面,美国和西方国家更加重视发展舰基和岸基反潜机,比如美国研制了舰基反潜机S-2、岸基反潜机P-2(P-2有包括P-2V在内的十多种改型),法国人搞出了“大西洋”岸基反潜机,英国研制了“塘鹅”舰基反潜机等。苏联的反潜机则以水基飞机为主,典犁的是贝-6。总体上来说,反潜机平台的技术先进性比不上同时代的战斗机、轰炸机,但机上任务载荷与系统却相当复杂,技术含量也非常之高。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反潜机发展到了所谓“声呐与雷达结合”时期。事实上,用雷达探测水面航行的潜艇二战时就有,但雷达的重要性并没有达到与声呐比肩的程度。“声呐与雷达结合”表明两层含义一是雷达与声呐在探测潜艇方面同等重要,二是通过声呐与雷达的有机结合,综合探测潜艇的踪迹。

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时期,是由当时潜艇的活动方式决定的。随着潜艇潜水深度的不断增加,声呐探测难度越来越大。当时还没有发生AIP革命,潜艇要经常性地浮出水面唤气,或利用潜望镜观察,或利用艇上雷达设备探测。当潜艇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局部露出水面的时候,即可被反潜雷达搜索到。

在这个时期,苏联反潜机发展思路进行了调整,重点从水基反潜机调整到岸基反潜机。他们搞出两种性能还不错的反潜机,一个是伊尔-38,一个是图-142。伊尔-38“五月”是在伊尔-18运输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机头下方装有一个蘑菇状雷达天线罩,机身尾部伸出一根近5米长的磁异探测器,可装载40个声呐浮标。图-142是在图-95“熊”式战略轰炸机基础发展的,样子很吓人,载荷量也很大。美国搞的两种反潜机成为这个时代的经典,一种是P-3“猎户座”岸基反潜机,一种是S-3A/B“北欧海盗”舰基反潜机。英国研制了“猎迷”岸基反潜机,日本则发展了PS-1水基反潜机。

借助信息化的力量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在众多高新技术的推动下,在军事领域引发了一场来势凶猛、范围广泛、影响深远的革命,这便是世界新军事变革。新军事变革的核心是“信息化”,在信息化大潮的冲击下,反潜机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进入到一个“自动化搜索与制导化攻击”的发展新阶段。

自动化搜索主要通过反潜综合电子控制系统完成,反潜综合电子控制系统以高性能计算机为核心,由探测分系统、数据处理分系统、显示分系统、导航与飞行控制分系统等组成,将水声设备“听”到的,磁异探测器“感”到的,废气探测仪“闻”到的,雷达和光学设备“看”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做出准确判断,并给出合理解决方案,自动引导、指挥反潜机遂行作战任务。

制导化攻击主要得益于新型鱼雷和新型深水炸弹的出现。新型鱼雷指性能更先进的自导鱼雷,以及既能长期埋伏,又能自动搜索、跟踪和攻击的夹壳鱼雷。新型深水炸弹装有主动前视声呐和侧视水听器,可以在垂直下潜过程中自动搜索附近水域的潜艇,发现目标后,朝目标运动,并实施攻击。

最能体现信息化威力的无疑是美国的P-3C反潜机。P-3C是P-3A/B的发展型,首飞于60年代末,但经过七八十年代的三次改型,是当今战力最强的反潜巡逻机。它实现自动化搜索与制导化攻击的关键设备是“埃钮”系统,这是种典型的反潜综合电子控制系统。机上配备的“听”、“感”、“闻”、“看”等各种传感器,装备齐全,性能先进。机载反潜武器有多型鱼雷、水雷、深水炸弹以及航空火箭,反舰武器有“鱼叉”反舰导弹:空对空自卫武器有AJM-9L导弹。

此外,法国升级版“大西洋”ANG和俄罗斯在研的A-40反潜机,都采用了许多高新技术,具备定的信息化作战能力,不同程度体现了新军事变革的思路与成果。其它的反潜机也在进行着信息化改造。

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世界上有25个国家和地区装备了各型岸基反潜巡逻机800余架。其中美国的P-3C“猎户座”、法国的“大西洋”、英国的“猎迷”、俄罗斯的伊尔-38“五月”和图-142M3是装备数量最多、性能最好的。这些反潜巡逻机在与潜艇博弈的舞台上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谈反潜巡逻机,不应该回避中国的情况。反潜机对于大部分中国民众来说是陌生的,这也反映了它在中国的窘境。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我们对反潜机重视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积极防御、本土决战的背景下,对反潜机的需求不强烈:在海权、空中力量等认识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反潜机虽然平台技术不是最先进的,但系统非常复杂、任务载荷技术要求很高,我们过去的能力实难达到;当然,“陆军主体论”的惯性思维也限制了反潜机在中国的发展。这样,在1986年以前,我军在反潜机领域几近空白。

1968年,中国开始研制水轰-5反潜巡逻机,该机1975年首次下水,1976年实现水上起降,1986年装备部队。水轰-5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反潜机,还是值得肯定的。但它在设计思想上秉承了苏联50年代“水基反潜”的观念,而苏联在60年代中期就扬弃了这种思想,日本的PS-1水基反潜机也早于1990年全部退役,因此水轰-5的总体发展思路是过日寸的。在技术与性能上,甚至还达不到“声呐与雷达结合”时期的水准。

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海洋,同时来自海洋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挑战越来越现实。尤其是美国提出针对中国的“空海一体战”思想后,使得发展高性能反潜巡逻机,成为一个十分急迫的问题。

就在钓鱼岛争端不断升级、国人开始担忧我们反潜能力的时候,主流媒体披露了高新-6号反潜机的影像。高新-6号是以运-8为基础平台发展起来的,外形有点像伊尔-38,机头下方装有一个蘑菇状雷达天线罩,机身尾部伸出一根长长的磁异探测器。新加坡《联合早报》对其给予很高评价,说是高新-6号能搭载100枚声呐浮标、配备多种反潜武器,还能挂装空空导弹,综合搜潜/反潜能力应在P-3C之上等等。笔者基本认同《联合早报》的分析,同时要提醒大家关注高新-6号中的“高新”二字。何为高新?“高新技术”是也。以高新技术作支撑的反潜机,在反潜能力和技术特点上,应能达到“自动化搜索与制导化攻击”的水平,能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自然,高新-6号的研制成功是一项重大成就,让人欣慰的同时,也十分值得期待。

 作者:王旭东
       来源:《兵器知识》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