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诸葛亮自我销售的技巧

诸葛亮辅佐刘备打天下的传奇一生是从南阳的卧龙岗开始的。从三顾茅庐的故事中,人们看到了刘备求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良主之德,但是有却很少有人发现,这其实也是诸葛亮第一次施展他的计谋之术,而这计谋针对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未来的领导——刘备。

包装自己,自抬身价

三顾茅庐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刘备听说南阳卧龙岗有个叫诸葛亮的隐士,才华堪比姜子牙、张子房,于是便带着礼物来到卧龙岗,打算请这位诸葛先生出山辅佐自己打出一片江山。不过不巧得很,他前两次都没碰到诸葛亮本人,直到第三次造访,与诸葛亮一番畅谈之后,才将这个三国之中最优秀的人才拉拢进自己的阵营。

世人都道,刘备以求才若渴态度以及礼贤下士的真诚打动了诸葛亮,让他终于肯出山助自己打天下,但若仔细品味这其中的细节,不难发现一丝“阴谋”的痕迹。

刘备前两次拜访诸葛亮的茅庐,诸葛亮都不在家,这件事本身就很是奇怪。我们知道,将诸葛亮介绍给刘备的人是徐庶。徐庶是诸葛亮的好友,既然他已经将诸葛亮介绍给刘备,自然不可能不通知诸葛亮,至少会通封书信告知一下。这样一来,诸葛亮自然是会提前得到刘备将要前来的消息,于情于理在近日都不应该安排大的出游活动,除非他根本不打算出山辅助刘备。可诸葛亮早就自比管仲、乐毅了,于是他“恰巧”不在家的举动就值得我们沉思了。如果你善于思考,不难在作者描写的刘备前两次光顾茅庐的经历中发现端倪。

在第一次拜诸葛亮的路上,刘关张三人首先见着了一群农耕之人,他们所唱之歌皆为诸葛亮所作,歌词中体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不荣不辱的优秀品格,令诸葛亮在刘备心中先有了良好的印象。在茅庐之中,刘备遇上了诸葛亮的童子,一问一答之间,童子显得冷淡之极,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主人的示意,一个小小的仆从敢这样与客人对话。然而在刘备看来,一个小小的童子都能如此淡泊世事,对其主人的评价也一定会更上层楼。

第二次的“错过”更是不可思议,刘备已经打听到诸葛亮已经回家了,这才决定冒着大雪去拜访诸葛亮,以示自己的诚意。然而就在这“天气严寒,彤云密布,朔风凛凛,瑞雪霏霏”的日子里,刘关张三人竟然恰好在去诸葛亮家的路上遇到了高歌的诸葛亮二友,使刘备对诸葛亮的印象又提了不少。最离奇的是,有了童子的通知,诸葛亮本应在家候客的,然而这次在诸葛亮家,刘备却仍然没有见到本尊,只是遇上了诸葛亮的二弟,同时也从他嘴里得知,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正在江东孙权处为幕宾,这不由得令刘备对诸葛亮之才给予了更大的希望。

前两次顾茅庐虽然没有遇上诸葛亮,但是却让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评价一涨再涨,用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诸葛亮“升值”了。而正是因为其一再升值,才让刘备有了“非他不可”的感觉。

身价包装的重要性

其实诸葛亮正是利用了经济学中最为常见的“凡勃伦效应”,才令自己一开始便在刘备心中奠定了很高的地位。凡勃伦效应说的是: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反而越愿意购买的消费倾向。对刘备来说,诸葛亮越难求见拜访,越难打动,他才越想将诸葛亮笼络到身边,为自己出谋划策。

有人对此感觉十分奇怪,认为这种心理很难理解,明明一双地摊上卖20元的T恤,何必非去大商场里花2000元买呢?其实喜欢花大价钱的人往往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与享受,而是在更大的程度上为了获得一种社会心理上的满足。像日本富豪在上世纪80年代从国际艺术市场上一掷千金地购买梵高、莫奈等著名画家的代表作,就是一种满足炫耀消费的心理在作怪。

对刘备来说,如果一次就将诸葛亮请下山,虽然过程是顺利了一点,但是他却不免对诸葛亮的能力产生怀疑。“如果诸葛亮真像大家描述的那么厉害,怎么会随便一请就和我下山了?会不会只是徒有虚名之人呢?”

我们可以想见,若没有三顾茅庐的过程,刘备肯定会在心里这么想,因为一般的“高人”都是要三请四请才能出来的,这是代表他们身价的一种“矜持”,而“一般人”则大多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没有难度请来的人自然也没有水平。

其实如果毛遂当年如诸葛亮一样,深谙经济学之道,跑到乡间当个隐士等人请出山,也不至于在平原君手下一呆三年都未曾受到重视,如果不是老天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他可能一辈子都没有“锋芒毕露”的机会。反观我们的诸葛亮先生,能够在没有机会时给自己创造提高身价的机会,也难怪其成就比一般人要高得多。可见一个人有才能,还要会推销自己,才能使自己的才华不被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