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免费高等教育一例:中国第一中西学堂


中国以往的传统教育,自清朝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教育中,自古以来,就一直依傍的“中”学,在清朝晚期,其主导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新学堂自建立起,就开始在借鉴西方的规制。同时,在中国教育中,“西”学的分量,已逐渐凸显。

下面,就说一说中国第一中西学堂的相关情况。

本文依据清人况周颐笔记《餐樱庑随笔》中的一节而成。

两湖自强学堂是在武昌建设起来的,这是中国的第一所中西学堂。

创办时间。

其开创的时间,从光绪(清德宗年号,光绪元年~光绪三十四年,共三十四年,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中叶【约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前后】起始,历经丁酉【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戊戌【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之后,学堂的规模已经初步形成,学堂的各项办学授课条件已基本具备。

办学宗旨。

两湖自强学堂办学的宗旨,是遵守清廷的谕旨:

一、各省须改变原来的书院,创设学堂。

二、学堂必须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

教授课程。

学堂注重中文教育,所以,在每天的上课时间安排上,中文授课学习订为一时(推测应该是一个时辰)。

其余各门功课,授课学习的时间订为半时。

除了中文学习之外,学生还需要学习外国语言文字。

外国语言文字包括英文、法文、俄文、德文、日文,共五门。

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每一门都有自己的课室。课室的建造,规模宏阔,高大宽敞。

凡外文课程,都聘有外国教习(相当于教师)。因为外国教习都配有助教、翻译,所以,那些对外文一知半解的假学者,根本就混不进来;在这里授课的外国教习,上课时也不能滥竽充数。

中文、外文课程之外,学堂还教习体操(相当于体育)、教习算学(相当于数学)。

教学特点。

学堂教学的特点是:学生所学习的科目不多,不会有繁杂的弊病;教师教学的态度严肃、教授的非常认真。

费用问题。

学生只要能够通过学堂的入学考试,被学堂录取,那么,就不需要缴交学费了!

学生住宿的房间整齐卫生。

学生平常的餐饮丰盛干净。

就读学堂期间,凡是学生所需的中外课本、书籍资料;学生的文具如笔墨、纸张等;学生运动操练的服装、鞋子、帽子等;全部由公家采办供给。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生运动操练的服装、鞋子、帽子等,每季一换。

学生的管理。

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德文、日文五门外文,体操,算学,这些课程,每一门课程都有领班(相当于课程代表),另外,还有帮领班(领班助理)。

领班、帮领班都由学生担任。

领班、帮领班的人选,由该门课程的老师依照学生的成绩和表现推荐。

领班每人每月有十六两银子的补贴(薪水)。

帮领班每人每月有八两银子的补贴。

八门课程,领班八人、帮领班八人。

考试及奖惩。

学生每月安排中文考试一次,考试内容为撰写论说文章一篇。

第一名奖龙银(银圆,币面以龙为图像。)十圆;依照成绩排名,依次递减,第三十名可以获得龙银二圆;第五十名仍然可以获得龙银一圆。

在这样优厚的学习环境中,学堂中那些文化程度比较高、成绩比较优异的人,如果家中眷属不多的话,他完全可以安心读书,学堂里的资助和奖励,照顾家庭已经可以应付,完全不需要为家庭生活而担忧顾虑了。

张文襄(之洞)督鄂十多年,两湖自强学堂的创办建立,就是他教育人才、体恤士人的实政。

笔记《餐樱庑随笔》作者况周颐戊戌【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己亥【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年间曾经就在两湖自强学堂担任教习,所以,他对两湖自强学堂的情况自然知之甚悉。

辛丑【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年,况周颐从湖北到了四川。

甲辰【光绪三十年年(公元1904年)】年,况周颐从四川返回湖北;这时,两湖自强学堂已经改名为方言学堂了,学堂里的规章制度,也已经和之前的完全不一样了。

行文至此,不觉一叹:清朝那些改革派的大臣,对教育的用力,似乎不是在做样子,其进取的气魄和革新的力度,真是让人感叹不已!

附文中相关资料:

【况周颐】晚清官员、词人;原名况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况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人称况古,况古人,室名兰云梦楼,西庐等;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生于清文宗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九月初一;9岁补弟子员;11岁中秀才;18岁中拔贡;21岁以优贡生中清德宗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乡试举人,援例授内阁中书,任会典馆绘图处协修、国史馆校对;叙劳以知府用,分发浙江;在京为官期间,与同乡王鹏运友善,结词社,朝夕唱和,钻研词学,人称“王况”,共创临桂词派;光绪十一年(公元1895年),入两江总督张之洞府,领衔江楚编译官书局总纂;戊戌变法后,离京南下,掌教常州龙城书院,讲学南京师范学堂,受聘端方幕中,治理金石文字;后充任安徽宁国府盐厘督办,其间,复执教于武进龙城书院和南京师范学堂;民国年间,寓居上海,卖文为生,穷困潦倒,以至无米下锅;曾为刘承干嘉业堂校书;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七月十八日卒,年六十八,葬湖州道场山;一生致力于词,凡五十年,尤精于词论;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

【龙银】一种中国银圆,币面以龙为图像。中国直到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方启铸造。据传,清末制有象征皇帝的“九龙纹”银圆,市上甚为少见,俗谓“九洋”。

【张之洞】生于清宣宗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卒于清逊帝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享寿73岁;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清文宗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清穆宗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为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教育方面,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全文结束)

作者:史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