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劭《人物志》考察理想人才的方法,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1937年,美国学者季·凯·斯莱奥克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人才心理学专著《人物志》编译出版,题名《人类能力的研究》,得到很高的评价。其作者即为三国时期的刘劭。这也是唯一被介绍到西方的我国古代的一部心理思想专著。

刘劭,字孔才,三国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著作《人物志》一书,为曹魏政权选拔和任用人才提供理论基础。《人物志》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才的鉴识与任用,书名“人物”一词就是“辨析人才”之意。全书共三卷十二篇,卷上《九征》、《体别》、《流业》、《材理》四篇;卷中《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五篇;卷下《七缪》、《效难》、《释能》三篇。作者认为人才的产生由“气质”决定,将人才分为“三材”、“十二流品”,而分类的主要标准即为“才德”;提出品鉴人的具体方法“九征”、“八观”、“五视”等,还指出评鉴人才时常犯的错误“七缪”;倡导“无 为”以及“和”、“协”的人才分工合作观念;在人才任用上主张要“名实论”,即“质于理合”、“能与任合”、“材与政和”等思想。

对于理想人才,刘劭认为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会通儒道名。

刘劭在《人物志》开头就说:“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刘劭:《人物志》,以下凡引自该书的均不再加注),“圣训”即孔子的教诲,其中“中庸”是作者力推的儒家思想,不过书中刘劭也对老子进行了赞美“若夫天地气化,盈气损益,道之理也。”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即以儒家之名冠以道家之实,融合儒释道名等各家思想,这是理想人才首先应该具备的特征。

在作者眼中,勤奋好学的人未必就能获得才能,有特殊才能的人未必能够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未必就获得智慧,获得智慧的人未必就能精通大道。可见,才能的最高境界就是“道”。因此,具有理想人才的人,最重要的即为精通大道。

首先,书中直接体现了儒家语言、儒家思想。如《九征篇》,作者依据每个人“九征”的完善程度,分为兼德之人、兼才之人、偏才之人、依似之人和间杂之人。以阴阳五行为人之情性所本,又以仁、义 (勇) 、礼、智、信五德与五行相配,即木仁、火礼、土信、金勇、水智。可见,作者认同儒家伦理道德维护社会尊卑等级秩序的重要作用,并认为是儒家内在功能属性之一。

其次,作者认识到人的禀性具有稳定性。《体别》篇中认为:“夫学,所以成材也;恕,所以推情也,偏材之性不可移转矣。虽教之以学,材成而随之以失;虽训之以恕,推情各从其心:信者逆信,诈者逆诈。”

此外,作者认为,“名”是依据“实”定义的,是“已定之称”,“实”不变“名”也不变。确定“名”的方法,如同“聪明秀出者谓之英,胆力过人者谓之雄”一样,根据“大休”即“体分”的多少而定,如“以多为 目”,“英分”多的就叫“英”,“雄分”多的就叫“雄”等。

第二,德才兼备。

首先,《人物志》将人才分为三种类型:兼德之人、兼才之人、偏才之人。其中理想人才即为“兼德之人”。在《九征》篇中,刘劭认为:“兼材之人,以德为目。兼德之人,更为美号”。

兼德,是指德性高的人,这种人可以达到完美的境界,称为中庸。“其为人也, 质素平澹,中睿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兼才,这种人既有德,也有才,德才相较,才能领先。偏才的人在德行方面不值得称道,而某一方面的才能却特别突出。此外,还有“依似”和“间杂”,为“末流之质 ,不属于人才。

其次,刘劭又将“三才”划分为八种类型,“八才”。即名物之才(辨别事物)、构架之才(构思谋划)、识达之才(远见通达)、膳给之才(论理弘远)、权捷之才(论断敏捷)、持论之才(论辩理绎)、贸说之才(外交游说)等。刘劭指出:“凡此八业,以三才为本。故虽波流分别,皆为轻事之才也。”都是在某一方面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

最后,在《流业》篇中,刘劭以德、法、术三才为标准,将从政人才以十二个不同的类型排列,其中排在首位的是“清节家”。对于“清节家”的,作者是这样解释的:“若夫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谓清节家”,只有道德品行出众,可作为世人表率的人才能称之为“清节家”。可见,在众才之中,被排在首位的是“德行”。作者还援引先秦、两汉时期的著名人物予以实例论证。

实际上,作者已经将“德”归为人天生才能的一部分,即“材”,两者之间并没有很明确的界限,对于“智”与“德”的关系,作者认为:“智者,德之帅也。”体现了作者关注个体的智慧才能的思想。

第三,注重言谈举止。

实际上,刘劭还提供了一种“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人才形成的方法,即“九征”。所谓“九征”,“神”、“精”、“筋”、“骨”、“气”、“色”、“仪”、“容”和“言”。因此,考查这九个方面就能够判断是否是一个人才。他认为“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

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从神态上可分正派与佞邪;从目光中可分聪明与愚蠢;从筋腱上可分勇敢与怯懦;从骨骼上可分刚强与软弱;从气流上可分焦躁与安静;从脸色上可分伤感与愉悦;从仪表上可分衰颓与庄重;从表情上可分意态与气度;从语气上可分缓慢与急迫。通过言谈举止,也可以探求“人才”的内在本质。如果九个方面都完善了的人,他就可以称之为圣人了。

再如《材能》中,刘劭:“凡此之能,皆偏材之人也。故能言而不能行,或能行而不能言。至于国体之人,能言能行,故为众材之隽也。”即偏才之人或者是能言不能行者,或者是能行而不能言者,而像国体才质这样的兼才之人不仅能言又能行,所以是众多人才之中最优秀的。

可见,刘劭认为言谈举止也是鉴识人才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