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就中暑?华而不实的印度千钉甲为何出现在俄土战争

“千钉甲”,在英语中被称为“coat of ten thousand nails”。这个名字虽然对于国人来说会相当陌生,但实际上千钉甲与中国明清时期流行的布面甲一样,都属于“Brigandine”甲胄的庞大家族。不过与中国的布面甲成为主流铠甲不同的是,千钉甲在它的故乡印度,虽然历史也还算悠久,但是却并不是什么主流铠甲。那么双方之间的发展状况,为何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

目前大部分保存至今的千钉甲,基本都是莫卧儿帝国后期甚至是18世纪印度所生产。但是千钉甲本身出现的时间,其实应该往前追溯到13—14世纪时代。

不同于中国的布面甲那种使用布来覆盖在铠甲外侧,千钉甲更多的则是使用天鹅绒(天鹅绒属于呢绒一种,并非是用天鹅羽毛制成)或者是皮革来包裹铠甲。其固定甲片的方式,则和其他“Brigandine”类甲胄相同,都是使用泡钉固定铁板。

千钉甲在印度,实际上并不是作为一种士兵实战甲胄,而是一种给贵族使用的,带有观赏性质的铠甲。在现存的布面甲上,往往都有用金丝、丝绸等进行刺绣装饰。这种华丽型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印度炎热的气候。穿戴千钉甲的武士,如果进行剧烈运动很容易出现中暑和脱水。

不过,千钉甲在印度的历史可以说是相当长了。有关千钉甲在战场上的目击记录,最晚可以延续到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殖民战争。

甚至在西方的俄土战争中,俄军也从奥斯曼军队手中,缴获过来自印度的千钉甲。因此可以说,虽然千钉甲对炎热地区的气候很多并不适合,但是就像今天仍然有不少收藏家被这种铠甲的华丽所吸引一样,能够让千钉甲顽强生存的,可能也正是它与实战性所不相符的华丽。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静默之鸮,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