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小孩也抓壮丁!由《张克侠军中日记》看抗战初期国军的种种弊病

最近在读《张克侠军中日记》,四百多页近三十万字,时间跨度是1937-1948,里面有对国军制度和人事各种狠狠的吐槽,很有意思,在此贴出来一些。

日记主人张克侠1929年成为中共地下党。他的主要经历大家都有所了解:七七事变期间任二十九军副参谋长,后任第33集团军参谋长、副总司令等职务(总司令是张自忠)。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徐州地区守备指挥官等职;1948年11月与何基沣一起领导贾汪起义归队。

▲张克侠

卢沟桥事变后,二十九军撤出华北。张克侠在冯玉祥第六战区(没存在几天)任副参谋长,为冯撰写文章、做联络。战事紧张,这群人以联络之名却整日应酬,生活消闲。日记记载如下:

11.29

归后又致函冯氏,以现时逗留路途,终非善策、勉彼勿使友人失望,勿使嫉者生疑,为民族大局计,宜积极而不宜消极。

12.12

近来,因应酬与弥合工作等,宴会稍多,颇不消化。余性淡泊,酒内非所欲,烟茶无所好,现每饭需三小时左右,时光虚度,真有苦难言。但有时又不得不为,恨不能飞往沙场,以解脱此身。

此际消息颇沉闷,前方战事亦殊少精彩,每日闲度岁月,于心甚不安。

2.13

近日,冯先生屡屡请客,当此紧急关头,冯先生之消闲生活,使人不满。

11.7

上星期晤宣侠父,便谈西北去之事,归晤冯先生又提及此事,不得要领。

冯已保刘(刘骥)、游(游凤池)及余三人为军委会高参,但余不欲就,拟请教侠父,但如不能即遂西北之行,或将周旋一时也。

12.1

早九时余,渡江,至千家街循道会,在寓所后门傍小楼上与侠父接头。

12.23

午饭时,突然传出一部分人员将乘“鄂东”轮赴湖南,对此不断后退,心头至为窒塞,北上之意油然莫止。

抗战初期妥协氛围很浓,意志松懈,不能团结,组织混乱,尽是表面文章。军官吃喝嫖赌抽照常不误,士兵则闹事不断。记载如下:

9.30

相隔只二日,退二百里矣!可谓日蹙百里。见冯氏及张樾亭,告以经过,请其出击,但闻下命令,似未有果敢之行动。

相对靠谱的张自忠也在抽大烟:

11.18
又往见紫封及荩忱师长,张貌憔悴,心绪不佳,闻嗜好甚深,不知然否?宴安酰毒真不虚也。
尽管张自忠抽大烟、养小妾,在张克侠的同僚中人品却算是相当不错了。所以张克侠紧接着记叙:“良将难求,余当鼎力相助”。

11.26

此外,每站皆有伤兵到站申诉要求,闻伤兵常常滋事,原因系主其事者处置不当,余以为此实为主因,伤兵多为受害者也。

12.10

武汉方面,妥协空气日浓,一时间,反对屈膝奴颜之标语传单甚多,并拟游行示威,闻被禁止,并开枪击死一名学生。前方军事之不断失利,已渐引起责难矣。

12.16

十二月十六日与冯氏同行出访时,得知南京于前晚丧失。唐生智已避往滁州,其所丢弃之部队,似乎很难脱围。哀哉!又云,有人谓蒋氏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亦属诚然。但又何只蒋氏一人如是。

12.17

往第一部参观,见部中人虽不少,殊鲜生气,皆官校文章而已,并无实际工作。

12.25

今日所闻颇多、颇忿,如:丧师部队仍原数发饷,其空额可以吞食,高级者愈富,而作战愈不可收拾;又如士兵已贴出壁报,控诉其长官不发饷、不发公积金、不支付士官存款。官富兵怨,战胜焉有望乎?

11.28

今日有风,天气不朗,中午应沈师长(注:沈克,号公侠)之约,在其寓所共餐,食涮羊肉。沈大懑于刘峙,对抗战前途亦表悲观。刘峙在河南甚久,迄无军事准备,一旦事急,忽欲凑成一百二十个团,民众受其扰动,避聚为匪,反为日寇利用。

▲张自忠

12.25

又闻孔祥熙赴欧趣事,谓每到一地,辄以行政院副院长、财政部长、中国最富人、孙蒋连襟、孔子七十二代孙……以自标榜。俗哉!

1938

1.3

闻随宋同来之人谓,七十七军兵士近来有“三不见”之说,一不见敌;二不见官;三不见饷。人心如此,可知军事之如何矣。

1.7

孙(良诚)谈及廿九军到处豪赌及受警告情形。

1.9

今日读刊物《七月》,内写军队腐败,平日吃空饷,打仗时,临时抓百姓上阵,不管民族疾苦,一向可恶。又写延安工人及政治情形和军队情形,使人有新快之感。

1.10

午饭后过江,先至王雪生处,有军官及一女人在,完全另一种思想,另一种生活,虚荣、金钱、享乐,表似豪华,实际浅薄鄙陋。

去蜀珍饭店,赴陆大同学之宴。谈及前方作战隋形之淆乱,南京之巷战,伤兵滋事等等,均感慨万千,晚十时始归,寝时已将十二时矣。

1.11

午饭后,略息并读书,晚过江,至海军青年会,本晚陆大十期同学在彼聚餐,地点房屋均西式,食者甚多,口味亦好,到同学约十八位,饭后至楼下一室,由前线归来同学报告参战情形。先由唐恻夫告八十七师作战经过,该部补充八次,干部几完全损失,该部之长处系能自动援助友军,但高级对于指挥太不适当,应攻不攻、应守不守,以致于纷乱溃败。

1.12

先由长江君说明抗战失败不足惧,反而促进各方团结与改革等乐观话。继由陆诒君介绍宁夏等处情形,如马鸿逵曼政治、军事之腐败,头脑之鄙陋无识,对友军(如门(门致中))拒之门外,民众怨声载道,叛乱迭起,说明西北之危机四伏。并言及利用马鸿逵来笼络回民之不可为与不可能等。

1.13

此后,过江继续参加武昌“味腴”之会,由郭汝瑰君报告作战经过。深感中国高级长官能力之不足,只能作无谓牺牲而不能搏取胜利,非彻底改造不可。

1.18

晚六时余开会,讨论战时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问题,余对于没有立场又无坚决主张之行为感觉无甚兴味,讨论凡数小时,结果仍未收如何效果而散。

1.22

晚昨李连长言及新开来部队皆去访问其受伤同僚,这些伤兵心中多有不平,并向新来者发泄不满,甚至宣传受伤不要受重伤,重伤员无人照管等语。部队长官不爱士兵,害人不浅。

2.5

约在十一时,陈国梁派人来送消息:谓陈伯南旧部围攻余汉谋;又谓宋子文将全部家私捐入桂军,如此种种,均属蒋内部之忧。又据闻黄埔学生反康泽波及老蒋,此种自发的崩溃,对于抗战前途亦有相当好的意义。因为,这种政府绝对无法得到抗战胜利。军事方面,何应钦是参谋长,政治方面,有汪精卫及孔祥熙的行政院,这种状况,都不会有好转的可能。所谓:权臣在内,大将不会立功于外,就是这种意思。蒋政权的瓦解,即是多年以来横压力的躯壳的破裂,腐朽的死掉,新生的就容易生长起来。

2.8

分手之后,余往会邹君,谈多时,知国民党内部斗争甚烈,而仍欲大肆排除异己,真是不自量力。

2.10

八时余,往自健生部长寓所,同去者共十人,皆本军送出留俄、留英、留德者。彼一一询问学历,在问答中,深感本军所送留学者素质之低落,而少所造就。故学成归来能不负所学者实太寥寥也。

晚饭后,开讨论会,题为《改良军队意见》。讨论情形不甚踊跃,内容亦不丰富,有人才缺乏之感。

近来津浦线消息吃紧,而妥协空气亦高,具见日本求和之切,然亦足窥其内部之恐慌矣。

2.14

下午,讨论会题目为《国际反侵略大会之检讨》,讨论内容甚贫乏,而主会者具包办式,益觉乏味。

2.19

午饭后,尹心田、邹静陶来约过江,先至大正街访王梓木,继往八十九号,适遇周恩来与叶剑英出门;未及与之面谈,乃与张经武君会谈。尹等则与他人谈河南问题。余与张君谈后,继与王明及宣侠父谈及国民党之种种事。实际国民党不成其为党也,无群众,无党员,一种权利团体而已。又谈及陕北公学毕业学员之能力问题,对于继续训练应注意。

2.21

晚七时召开战时文化工作讨论会,至九时余始结束,对于此无方针、无计划之粉饰事实不感兴味。

2.22

上午开讨论会,讨论统一战线,余发言二次,先分析国民党实质,认为已徒有党的外壳,内质完全为官僚,故侈谈所谓党的合作,完全不会得到结论,为此,希望国民党先自整顿,然后再去谈领导问题。其次,余比喻“一党专政”的呼喊,其次,余比喻“一党专政”的呼喊,系“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以为自己是“真正老王麻子”的表示包办民众运动”系“版权所有,不准翻印”的态度。发言甚多,因时间已至,没有结论。

▲时任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签发的抗日征兵动员令

3.3

三月三日早上,张自忠军长派汽车前来迎接,即至军部晤见军长,转达冯先生意旨。据军长谈,至津浦线后,屡屡接到相互矛盾之命令,进止不定,对于命令的威信以及部队士气影响甚大。

午后至刘育如(刘振三,一八〇师师长)处,因天雨,不得返军部,观彼等玩牌至天曙。情形依然往日,并无紧张之意。本欲向育如规劝,因早起后,李(李英晨)、潘(潘蕴玉)即来约归,未及进谏。

3.6

十二时午饭后,至城中办事,然后同往商会会长李子丹处。彼等打牌,叫条子。至九时竞无回意,余乃独归。

几日来,部队上层毫无紧张气氛,从容有余,严肃不足。

3.7

前方情形,时传缓和又时呈紧急,似有捉摸不定之势,李(李宗仁)派徐燕谋来见庞(庞炳勋),并与本军进行接洽,又派曹文彬来联络,似对两方皆不十分信任。为此,余主张为抗战大计,一切应以诚相待,一次虚伪将影响全盘信用。

3.8

下午一时始午餐,二时后徐参谋长来,并与中央社记者胡怀幽君偕至。晚间,彼等复至其外面寓所,打牌,叫条子过夜去矣!如此官僚。

3.10

早三时即起,准备乘载重车同军部先遣人员向古城前进,然出发人员多不按时到达,竞等候达二小时之久。天寒地冻,此种人太不合理,军纪可谓不严肃。

3.11

今日读《基于日军对华作战之作战教令》。日军对我之观查甚为精当,我之教令则太近于形式化。

3.13

军部移南曲坊,因无直达通路,先至城中电灯公司待命,在明灯之下,彼等又进行“雀战”并召妓相陪。

一般通病,总是忽略平时准备,而又临时仓皇,如幕僚勤务得当,则命令一下,谍报、通信、给养、卫生等等即有人专门办理,勿须临时着急。如果军队训练有素,则战时下达命令即可放心无虑,不必焦心于无用之处。

3.14

此次攻击,本可取得较大成功,但因最初使用兵力不当,前进迟缓,奏效太少,大违袭敌原则。最初第一线过河只一团,正面亦太广,以后陆续增援,建制紊乱,不明攻击之意。此次教训,灿轩应负大部责任。彼意志既不强,而战术又差,致作战过于消极,徒使官兵流血。

不协同,不积极,为本军大病,表现无力,当儆之。

3.16

因敌人攻击之烈,致使长五十里之正面遭到压力。苦疲而劣器之我军已感受到难以支持,倘若不缩短阵线,恐不能久持。

3.17

庞军进展仍迟迟,此种行为对于全局作战实属有害。

3.19

李显堂及徐参谋长等均返徐州,因正面紧张,恐台、枣路有变,行时殊匆匆。据闻该方面开来兵不少,想无可虞。全日浑浑,一般皆充满乐观情绪,应予警惕之。

晚谈军长在焦作扶乩事,又与汪先生争辩中日战争我必胜利之理由,盖比理论必须加以坚持,庶使高级指挥者决心更为坚定。

3.21

义堂集后沿大道村落,人已逃避一空,想系抓夫不当,如此军民两受损失,应严饬部队注意军纪,对百姓态度要和蔼方可。

3.25

庞部之过于消极,使战况呈沉闷之态,为此心中致不爽,军长亦不宁。

3.28

傍晚,小岭韩团被迫撤出,连日来小岭前面尸积累累,虽败犹荣。红埠寺西部亦告失守,一时散兵乱窜,可恨庞部按兵不动,保全实力,伤我疲惫之师,贻误不小。现唯一愿望即援军尽早到来。缪部一旅似有希望,但汤部骑兵迄无消息。

3.29

与冯午天谈及士兵缺粮食,缺弹药,连日又不得休息,确已疲惫之极,官长伤亡又多,兵已失掌握,故一时散乱,而甚久无法收容,倘使敌猛烈压迫,定有溃退之危。

3.31

政训处毛秘书谈及陶某(陶新畲)之微词,又谈本军现时颇不重纪律。归即与军长商议,可先取临时对策,即不令士兵捉汉奸、征粮、拉佚,则纪律尚可维持。然后,采取彻底之纠正办法,此项事需以政治工作深入指导之。一八〇师刘(刘振三)之放纵,亦为纪律不佳之原因。

4.1

敌人仍在附近,此间已无心驱逐,兵援无继,实属困难。而敌人后方沿艾山仍继续运输,诚我军之一耻辱。午后,忽得蒋电,对临沂之敌南窜认为系五十九军纵敌,有“该军之耻”一语,一时均感不快。群思答复之词,余拟一文回复。众皆认可。总之,中央责之过深,而此间不机动亦属实情。然兵力实已枯竭矣!4.2近来,台(儿庄)峄(县)战事仍在相持中,闻周军三师明日由邳县大举,不知成果如何?敌人固顽强,然我亦太无力矣!4.5早八时许,姚来谈及七十七军等溃败情形及军纪之坏,指责宋氏误国不少。中央对此殊欠赏罚之公允也!

1939年,张克侠接受美国记者史沫特莱采访,日记对此事有记载如下:

11.25

美记者史沫特莱女士曾来前线,同行有多人,彼与余交谈多次,甚投机,余略述战场形势,并谈及敌我战略战术之演变等。

此采访收录进史沫特莱《中国的战歌》第八章“冬季攻势”第六节“有良心的将军”中,张克侠提到国军连小孩也抓成壮丁,而且用绳子捆着走。


本文作者:咸阳桥

注: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