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在景点水池扔硬币?

相信大家都在很多景区的水池等地点,发现过游客扔的硬币。其实很多人一遇见水池,或为求平安时都喜爱扔钱,不论向寺庙佛像、博物馆的恐龙化石等等,尤其是养了乌龟的池,都会扔钱祈求福报,甚至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的水池以及西安始皇兵马俑等等。为何这样?这就要从中国传统巫术“压胜术”开始说起。

“压胜”(亦称“厌胜”)简单来说,即是以吉利品、避邪物来“压服”、“胜于”某些人事物。自汉代开始,当钱币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同并广泛使用的“厌胜物”后,历代朝廷、贵族乃至佛寺道观都铸造各种“厌胜钱”,用于佩戴或者置于特定所在,以收趋利避害之效。至于效果如何?《三国志》的作者、西晋的陈寿著有的一本类书《益都耆旧传》就有记载。

《益都耆旧传》专门讲述古中国西南地区史事,记载了有一次,有人在成都严真观的“通仙井”中,淘出“铜钱三文,径可二寸”,之后就“恍惚不安”。原来此钱乃是汉人严君平掷入井中的“厌胜钱”,当淘井人将钱扔回井内,症状就消失了。

到了唐代,文人张?著有《朝野佥载》一书,提到并州石艾、寿阳二界有一“妒女泉”:“泉瀵水深沈,洁澈千丈,祭者投钱及羊骨,皎然皆见。”可见古人往井、泉中投钱“厌胜”之风。久而久之,不只专门铸造的“厌胜钱”,就连普通钱币也收“厌胜”功能。《宋书·徐羡之传》载,为了破除厄运,徐羡之曾“以钱二十八文埋宅四角”来“免灾”。北宋《太平御览》载,时有商贾行走于长江之上,常突然遇到暴风雨:“若投钱,多获免济”。

简单来说,“厌胜”巫术认为,只要往正确的地方掷钱,就可以驱除邪灵和厄运。在早期,“厌胜”术多流行于朝廷与贵族,及至明清两代渐趋平民化,融入民间风俗,往往无需巫师念咒作法即可施行,“厌胜术”也逐渐被淡忘。清道光年间编纂的《直隶霍州志》载:“二十九日,治城抬纸船游街,居民掷钱其中,谓之送瘟船。”投币行为已成为民间日常。如今不少中国人,坐船怕发生海难就往水里投币;坐飞机怕空难就往飞机引擎投币,这都是古代厌胜术的延续。

至于投币与信仰之间的关系,也可由唐初的经典可考。当时一名僧人道宣著有《续高僧传》,记载了当时佛教界常举办名为“落花”的法事,借助演艺来布道、募捐,效果很好:“士女观听,掷钱如雨”。到明清时期至今,法会和功德箱,已成为寺庙最常见的募款方式,即是在“功德钱箱”,吸引善信投币。据载,在民国时期,戏曲家吴梅两度游览北京白云观,见到:“庙门有大桥,桥下无水,坐一黄冠,前悬一磬,云有人以钱掷中磬者,大吉大利。游人掷钱,已盈数万矣。”

我们要投币时,从不放过任何景点的水池,因为凡有水池处皆可“许愿”。这个虽然非中国专利(罗马许愿池Trevi Fountain特雷维喷泉就是一例),但针对“许愿”对象而言,中国的传统多是鬼神,而非水池本身;另一方面,我们对掷币的热情,必比其他国家的人还要高。中国传统上,每投一次硬币,背后可能同时存在着压胜、祈福、许愿三大功能,但要注意的是,在掷币之前,要考虑一下所掷之处究竟适不适合,不能给他人带来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