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余年?

我们选择怎样的余年

资料显示,我国从2000年开始进入老龄社会,2014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38亿,占总人口比例10.1%,预计2020年这一比例会达到13%左右。养老成为一个重大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重阳节,京城以北昌平新城的一个养老社区内正在举行“重阳敬老”活动,锣鼓齐鸣、狮舞助兴,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稳重端然地看着这一派热闹,不染江湖喧嚣,却又不弃这尘世的鲜活。这位老者,便是76岁高龄的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钱理群。

不久前,一则“北大教授钱理群夫妇住养老院”的消息曾引发哗然热议,不少人为这样一位著名学者的老年生活只能住养老院的凄凉晚景而悲嗟扼腕,而此时,钱理群安静闲适的身影,却仿佛是人生中的“自成体系”——他有他的生活,外界种种的臆测与不解,反而是太显唐突了。

卖掉房子去养老


许久以来,中国民间只认同“居家养老”,一听闻养老院,便觉得是惨恻之地,其实,随着社会发展进步,钱理群先生此番举措并没有陷入旧时代的委屈之中,而是在体验一种新的养老方式。钱老入住的养老社区,是昌平新城内拔地而起的一片高档楼宇,颇有欣欣向荣之景,与人们概念中传统养老院那种低矮简陋的昏暗斗室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钱老正式入住,一时之间,“北大教授进养老院”成为人们不愿接受的一个现实,甚至有人愤然觉得社会和时代对于这位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有所不公和亏欠。

事实上,钱老做这一决定是有个人原因的,他的夫人患病后,无法再长期照料二人生活,且他们没有子女。去养老院养老,钱老也酝酿了很久,并非是担心人言可畏,而是因为搬家实在繁琐,而且,读书人走到哪里,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的书籍,钱老说:“我有那么多的书,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搬完的,很麻烦。”

而除了老伴的身体原因,钱老打算住进养老社区的最主要原因是他的写作初心,“我还是在坚持我的写作,到了养老社区我就有了一个借口,可以拒绝采访、拒绝出去讲学、拒绝开会,目的是什么?就是集中精力来写作,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这种写作完全没有任何功利目的,没有任何顾忌,完全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我虽然已经到了这个年纪,但还有很多想写的东西,养老社区能够让我安静地来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最愉快的事情,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安度晚年’。”

搬进养老社区,钱老笑说自己“破釜沉舟,没给自己留后路,连一直在北京居住的房子都卖了,我是以房养老”。钱老透露,他们老两口在养老社区每月花费接近2万,全部是自费,“我们是花钱买服务,这里都是生活管家,很方便,生活上有什么事情,他们随叫随到,比如要换个电灯泡打个电话就解决了,在这里,每天不发愁三顿饭,不用再为生活琐事操心了。”

除了没有房产证,钱老不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比以前有什么“降低”。养老社区的设计十分人性化,从房间的门把手、走廊的宽度,大花园里座椅的设置都有讲究,没有身处其中的人很难相信这里面工作的复杂程度,从房门开始,猫眼的高度,进门之后墙边的衣服挂钩的高度,坐下来穿鞋的椅子应该有多高,单身老人需要多大的储藏空间,一对老年夫妻需要多大的储藏空间,马桶高度,旁边的扶手应该是L形还是I形,沙发的硬度究竟多少合适,等等,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符合老年人特殊的需要。

探寻国外社区养老模式

在发达国家,由于“空巢家庭”出现较早,比率较高,应对这一挑战的经验也相对丰富。

德国65岁的克劳迪娅是个热情开朗的老人。前不久,她和4位同龄朋友在慕尼黑江畔区合买了一栋19世纪的别墅,将它翻修改装后,作为安享晚年的寓所。在别墅里,老人们各自拥有一个卧室,并共用厨房、客厅。平时,他们会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克劳迪娅担任“主厨”,西格尔包下园丁的活儿,安娜则负责采购……同龄人相助,费用没有养老院那么高,还可以维持“正常”的家居生活,对于空巢老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在德国,还有一种颇有新意的互助模式,这就是民政部门和大学生服务中心联手搞的老少互助。家住法兰克福的81岁老先生格特诺,独居带花园的别墅,很寂寞。想找个像他外孙女一样年龄的大学生来家“做客”。便委托法兰克福大学学生处贴了一个广告,随即,教育系学生玛丽搬进了老人的家。

玛丽住在格特诺女儿原来住的房间,家里的电器家具可以随便使用,而且不用交房租。但玛丽也很勤快,对老人也很关心,将每天做晚餐的活全承包了,饭后还会陪老人看电视、聊天,经常陪老人散步,帮助打扫花园、外出采购等。

法国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往往会选择“家庭护士”来料理生活起居。虽然生活无忧,但老人心中的孤寂却无人理会。

最近,一项名为“别墅家庭”的计划正在法国悄然兴起,缺少温情的老人挑选一户人家,让他们搬到自己的家中,组成一个大家庭,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美国弗吉尼亚州62岁以上老人可以申请入住老年公寓,那里有专职员工照顾老人的基本生活起居。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入住高档公寓或政府资助的老年公寓。前者为私立,收费昂贵,服务设施和质量也相应更好;后者是老年公寓的主流,主要面向中低收入老人,入住者需符合一定的年收入要求,因州而异,并将收入的1/3交给公寓,不足费用由政府支付。

美国退休老人都有养老金,这是美国目前实行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仅靠养老金不能保证应付晚年生活的各种问题,于是不爱储蓄的美国人大多在中年时即开始投资私人养老基金。此外,上世纪80年代开始风行于欧美的一种“反向住房抵押贷款”依然流行。老年人把自有产权的房子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后者在综合评估借款人年龄、生命期望值、房产现时价值以及预计房主去世时房产的价值等因素后,每月给房主一笔固定的钱,房主继续获得居住权,一直延续到房主去世;当房主去世后,其房产出售,所得用来偿还贷款本息。

英国赫特福德郡附近有一个叫“城堡村”的地方,村里共有150所住宅,商店、酒吧、图书馆、医院等设施应有尽有。与众不同的是,住在这里的村民必须是55岁以上的人。从外观看,赫特福德郡的这个老年村到处宽敞整洁,看上去像幅风景画一般。除了工作人员之外,居民们的平均年龄在75岁左右。村里听不见婴儿的哭叫声,看不到青少年打闹,甚至连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也不轻易来此打扰。老人们平时种花、打球、聊天,享受着安静的晚年生活。

为了便于管理,村里还制定了特别的规矩,比如汽车时速限制在10英里左右;各家衣服不许挂在外面晾晒;严格控制宠物饲养等等。

(吴磊荐自《中国青年报》)

责编:小侧

作者:佚名

来源:《今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