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来了!酷暑时节,饮食上的讲究你都知道吗?

小暑至,盛夏始。7月7日是小暑节气,尽管还未到全年最热的时期,但日渐闷热的天气、愈发聒噪的蝉鸣都预告着盛夏已经来临。

那么酷暑天饮食有何讲究,小暑节气又有哪些特征呢?一起来了解~

小暑节气分三候

小暑节气,一般在7月7日或8日左右,此时气温超过30℃,有时可达35℃。

一般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这时的风没有了凉意,变得温热起来;“二候蟋蟀居宇”,五日之后,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田野,到庭院的墙角、屋檐下避暑热;“三候鹰始鸷”,再过五日,会看到雏鹰已经长成猛禽飞翔在天空上。

小暑正是民间繁忙的时候,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由于炎热的气候使人出汗多,体力消耗大,再加之劳累,因此,生活起居要注意劳逸结合。

小暑节气的吃货指南

民谣中有很多暑热时期的饮食讲究,比如“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等。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容易消瘦,称为“苦夏”,因此大部分地区有“头伏吃饺子”的习惯。还有的地方讲究“吃面”,三国时期把这天吃热汤面称为“吃汤饼”。

民间很多地方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试新米。人们将新收获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吃尝新酒等。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当地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山东临沂的人会给牛改善饮食,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

民间还讲究“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小暑时节,气温高、湿度大。露天久置的木制物品,经过露打雨淋后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坐久了对身体不好。

这篇文章出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4节气”专栏,如果你对节日等传统文化感兴趣,欢迎翻阅杂志学习哦。


撰文/水木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本文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