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时代的“千人杀”!日式特种火器抱式大筒和棒火矢鉴赏


大筒是日本历史上对大口径火器的泛称。这个词其实指代了两种火器:一种是从葡萄牙人那购买仿制的弗朗机型火炮,这种武器是在进入德川幕府之后才有较多使用。另一种则叫做抱式大筒,是日本军队在战国时期和侵朝战争中使用过的一种中型火器,进入德川幕府时期后还很流行。

▲各类抱式大筒

但实际上,抱式大筒本质上是一种加大口径的铁炮(即火绳枪),与铁炮一样用扳机发火,发火原理也与铁炮别无二致。根据江户时期日本人寺岛良安编纂的《和汉三才图会》(模仿明朝人王圻及其子王思义编纂的《三才图会》)记述,转化为现在的数据,口径超过27毫米的就属于抱式大筒,也有人认为口径要到30-40毫米以上才算。不管口径多大,日本人在抱式大筒的使用上还是玩出了点花样的。

首先,抱式大筒并不仅限于发射弹丸,还可以发射大号箭矢,这也是抱式大筒最初的用途。

16世纪时火绳枪的技术传入日本,这时日本人开始用火绳枪发射箭矢,即棒火矢。它有一个粗大的金属箭头和宽大的金属箭羽,二者都安装在一根短木杆上。

这种武器由于体型比较大,普通的铁炮无法发射,因此必须使用这种加大口径的抱式大筒。发射原理也与中国明代早期的神机箭类似,枪管内填上火药,点燃引信使火药爆炸,瞬间的巨大冲击力可以将粗重的棒火矢发射出去。这种火器主要还是应用在日本的海战之中,主要目的在于摧毁敌船。

另外,日本的抱式大筒还开发过散弹模式,现在留存有一门江户时期的口径80毫米以上的抱式大筒,可以用来发射一种叫做“千人杀”的散弹。据说射程可以达到800米以上,但是命中率非常差。

▲抱式大筒的巨大威力

起这种名字当然是用来夸张吓唬人,里面能装几十枚小铅弹就不错了。其实可以想见,这种发射散弹的武器只有近距离才能有命中率,一旦攻击距离过远,命中率一定不高。所以这种武器在战场上,要么用来搏命的,近距离给密集的敌人部队造成巨大伤害,要么就必须大量集中使用,增加杀伤区域内的落弹密度。

▲所谓“千人杀”的抱式大筒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电影《鸣梁海战》中有一个镜头,日本的水军士兵抱着重型的抱式大筒朝朝鲜水军射击,弹丸直接射穿了对方的木制盾牌。这可以说还是比较写实的,但有所削弱,真实情况下,估计这面盾牌会被直接击碎,后面的小兵也会被直接秒杀。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格洛米,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