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开放能否让外资银行在华“逆袭”?

图片来自于网络

文:刘璐

================

监管对于外资银行在华业务开展的影响可能还没有市场本身大。

================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分论坛上公布了11项将在今年落地的进一步金融开放措施,被认为是中国将进一步金融开放的重要标志。根据实施开放措施“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其中有六项金融领域的开放措施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落实。

毫无疑问,中国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将迎来更加开放的竞争格局。而金融的进一步开放,将促使国内的金融行业进一步洗牌,同时也会带来行业的分化和效率的提升。

那么,这对于普通老百姓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本文将重点关注银行业,来为各位读者朋友做一些梳理。

图片来自于网络

================

说到银行业,可能普通居民并没有太多直观的感受。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并不是这一次的金融开放才被提出来。实际上,早在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允许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分行,开展中国公民人民币业务,实行和中资银行统一的监管标准。这一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银行入华,到2007年底,在中国设立的外资银行总行有29家,分行及附属机构达到了125家。

“高大上”的外资银行,曾经一度被国内同行们视作“门外狼”。很多人担心,外资银行来国内“跑马圈地”之后,难免会留下一片“哀鸿遍野”。然而事实上,外资银行在华经营十年的表现,却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

2007年是外资银行在中国最辉煌的一年。此时的外资行总资产达到了1.25万亿元,同比上一年增长34.98 %,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2.38%。此后,这一比例基本上都在下滑(除了2010年到2011年小幅上升),到2016年下降到只有1.29%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

================

对于外资银行在华的“颓势”,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外资银行的冲击是很大的,当时国外有很多规模较小的银行破产倒闭。加上后来的欧债危机,国外的银行体系似乎就一直没有“消停”过。这对相对于这些银行本土而言的海外业务(比如中国境内),必然也是有着不利影响的。

图片来自于网络

================

第二个原因,金融监管政策的限制对外资银行的经营来带的影响。

除了人们熟知的股权比例限制之外,在业务层面有两个监管规定对外资银行的实际经营限制较大。这其中第一个就是对于网点数量的限制,使得外资银行每年在国内开设分支行数量有限。因为网点数量跟不上,导致外资银行很多业务较难开展。毕竟,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吸收公众存款是开展业务的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而网点数量不够又会直接影响到能够吸引到的存款量。

根据《2017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总数达到22.87万个。以下是一些网点数量最多的银行的情况(根据网上信息整理):

第一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拥有营业网点近4万个。

第二位:中国农业银行,截至2016年末,本行境内分支机构共计23,682个。

第三位:中国工商银行,2016年末,物理网点16,429家,自助银行29,385家。

第四位:中国建设银行,设有分支机构14,985 家。

第五位:中国银行,2016年末,本行境内外机构共有11,556家。其中,中国内地机构10,978家。

第六位:交通银行,截至2016年末,交通银行境内分行机构232家,在全国236个地级和地级以上城市、167个县或县级市共设有3,285个营业网点。

第七位:兴业银行,截至2016年末,已在全国各主要城市设立126家分行、2003家分支机构。

第八位:招商银行,截至2016年末,招商银行境内外分支机构逾1900家,在中国大陆的130余个城市设立了服务网点。

第九位: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目前,浦发银行在全国设立了41家一级分行、1800多家营业机构。

第十位:中信银行,截至2016年末,在国内138个大中城市设有1,424家营业网点。

第十一位:中国光大银行,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光大银行已在境内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5个经济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1119 家。

第十二位:中国民生银行,截至2016年末,124家分行级机构、1,119家支行营业网点(含营业部)、1,694 家社区支行、147 家小微支行、5,132 家自助银行。

第十三位:平安银行,截止2016年末,全国60家分行、1072家营业机构。

第十四位:华夏银行,截止2016年末,共设立40家一级分行、53家二级分行、886家营业机构。

第十五位:广发银行,42家一级分行、804家营业机构。

图片来自于网络

第二个是对于发行信用卡的限制,监管要求外资行在发行信用卡前必须设立本土化的银行卡数据中心,这让很多外资银行在国内发行信用卡的进程拖得很长。这对外资银行丰富在华产品线是有一定影响的。要知道,最近这十来年正好是国内信用卡业务爆发式增长的阶段,相对于内资银行各类五花八门的信用卡产品,外资银行确实显得很失落。

图片来自于网络

================

第三个原因,就是对于国内市场的“水土不服”。

笔者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虽然外资银行给人的感觉是“高大上”和“洋气”,但是其对于国内市场的了解和熟悉是一个短板。很多外资银行都是“百年老店”,有着深厚的品牌积淀。然而,进入中国以后,他们的品牌认可度可能并没有预期中的那么高。当面向中低收入的客户时,这些客户更加关注服务的便利性,比如网点多少等等。而当面向“高净值”客户时,由于中国居民过于热衷于房产类的投资,对金融投资理财产品类的需求本身就较低,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

此外,外资银行在理财产品上的收益率往往较为灵活,收益上限可能很高,但收益下限也可能很低,而一些产品最低预期收益率低于零的情况都不罕见(换句话说:不保本!)。而内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往往具有银行信誉背书的“刚性兑付”。在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期间,曾有新闻报出有国内高收入群体购买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遭受了巨额损失。外资银行QDII类的理财产品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口碑一落千丈。国内居民在银行理财往往抱有“零风险”的心理预期,因而对于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有一定的抗性。

可见,外资银行相对完善、成熟的产品及管理方式在中国居民“只认房产”的投资结构面前显得水土不服。再加上内资银行对于高净值客户的争抢也很激烈,这让外资银行的个人业务开展并不是很顺利,甚至可以说是步履维艰。花旗银行曾被爆出在华零售业务自2009年至2016年中旬已亏损达3.5亿美元。渣打银行和东亚银行也曾公布消费者业务亏损,汇丰银行面向富有客户的私人银行业务同样出现亏损。

当然,外资银行对于国内居民的海外投融资需求是有着重要的信息渠道和中介作用的。但由于国内对于外汇的监管较为严格,国内居民手里的外汇并不多,所以外资银行在国际业务上的优势较难体现。而2016年以来,在我国外汇管理进一步收紧的大背景之下,外资银行的这一块业务就更加难做了。于是外资银行在国内基本上只能专注与个人对私业务。虽然高端理财产品是外资银行的优势,但在中国居民特殊的投资结构和风险偏好之下推广困难。近些年,不少外资银行也纷纷涉足居民房贷和消费类贷款。但是在这些领域,和内资银行正面拼市场规模又很难胜出。

图片来自于网络

================

第四个原因,就是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对传统的银行业的冲击。

近几年,科技的快速发展对银行业的冲击相信不用笔者多说。当越来越多的银行压缩营业网点甚至ATM网点,当银行开始减少招聘甚至裁员,人们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场巨变的开始。以前,人们觉得最先受到人工智能影响的应该是制造业。但现实情况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行业受到的冲击反而来得更快。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很简单的。一方面,受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影响,对纸币交易的需求正在快速地被移动支付等各类电子支付手段所取代。另一方面,金融行业本身就非常容易积累数据,因而“大数据+人工智能”这对联体儿首先在金融领域发力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下,对于内资(外资)银行来说,最可怕的并不是对方,而是技术进步。传统银行如何应对科技进步的挑战,这是世界性的难题。“门外狼”已经变成了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从这一点来看,内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合作空间其实还是很大的,双方具有“共进退”的潜在关系。

图片来自于网络

================

2018年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第十年,不过这十年它们走得并不顺利,甚至可以用“惨淡经营”来形容。由于中国的生意不好做,这使得部分外资银行开始退出这个市场。

2009 年的瑞士银行,2012年的花期银行,2015年的德意志银行,2017年的澳新银行等都减少或退出了在中国境内合资银行的股份,也有外资银行选择关闭在中国的分行,如花旗银行和澳新银行等。

显然,根据前面的分析,把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困局全部“甩锅”给监管限制,这是有失公允的。事实上,近两年关于外资银行的监管措施就一直在不断放开。

银监会在 2017 年 3 月份允许外资银行投资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后,进一步放宽了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限制。

2018年2 月 24 日,银监会又发布了修改《中国银监会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的决定公告。新《办法》对外资银行投资设立、入股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许可条件、程序和申请材料等进行了规定,对于这些机构,将“参照境外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或战略投资者入股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相关规定”。

此外,新《办法》还取消了四项业务的审批,分别是:外资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代客境外理财托管业务、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被清算的外资金融机构提取生息资产。

另外,新《办法》也简化了审批程序,统一了中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标准,比如合并支行筹建和开业审批程序,仅保留支行开业审批;在高管资格审核程序上,对于在同类外资银行之间平级调动或改任较低职务的情形,由事前核准改为备案制。

图片来自于网络

================

那么,这一次的金融开放措施,对于外资银行有那些利好呢?

在本次博鳌论坛上传出的11点金融开放措施中,有四点是直接和银行业相关的。在未来几个月内将落实的,是“取消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内外资一视同仁;允许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对于此条的影响,可以理解为外资银行在国内增加数量开绿灯。但如前所述,当前银行收缩网点数量是一个大的趋势,所以放开数量上的监管以后,外资银行也不一定会大量地在中国境内扩展网点数量。

笔者认为,进一步金融开放对国内银行业的冲击可能并没有那么大。这个原因并不是来自于政策的限制,而是由国内银行在硬件上的先天优势——网点——所决定的。人们想象中的遍地“渣打”啊、“汇丰”啊之类的情况,可能不大会出现。这个原因很简单:要设立和维护一个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其成本是很高的。内资银行的网点数量优势相对于外资银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物理优势,使得其客户有着极强的粘性。

还有三项和银行相关的措施将在年底前推出,包括:“一是鼓励在信托、金融租赁、汽车金融、货币经纪、消费金融等银行业金融领域引入外资;二是对商业银行新发起设立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和理财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不设上限;三是大幅度扩大外资银行业务范围”。

这三条归纳起来可以理解成,外资银行在华的业务范围将会大幅扩大,而明年起外资银行可能会推出更多的金融服务产品。这对于增加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是很有益处的,广大普通居民会有更多的银行产品可选,也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相对于零售业务的蓬勃发展,在对公的企业贷款这块,外资银行则可能更难涉足。当前,很多内资银行不愿做中小企业贷款,而更愿意把资金贷给国企等大企业。但这块业务外资银行由于缺乏人脉等“关系”,是很难开展业务的。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不仅内资银行由于很有顾忌而不太敢放贷,对国内企业了解程度更差的外资银行可能就更不敢涉足了。当前,国家通过各种政策(比如定向降准等)鼓励内资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但这显然对于外资银行来说没有吸引力。

总的来说,进一步金融开放对于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开展业务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但是由于银行业面临的市场变化很大,所以笔者认为监管对于外资银行在华业务开展的影响可能还没有市场本身大。对于国内居民来说,有更多的银行产品和服务可以选择,也是一件好事。

图片来自于网络

================

作者介绍: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留美经济学博士

长篇都市财经爱情小说《楼市与爱情》作者

知名财经评论人

企鹅号/头条号/新浪微博等:@学者刘璐

微信订阅号:liulu_cd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完-

2018年4月24日

================

相关主题延伸阅读

天府二街的名媛

租房里的爱情

快评:成都摇号选房再打补丁,刚需优先保护首次置业

不止是“逛吃”:成都糖酒会之变

大时代!美国加息和贸易战让中国楼市紧张?

11个月二手房均价下跌6.6%!——本轮北京楼市周期的回顾、分析和预测

“一二三四线”城市out了!中国城市间楼市梯队的新划分

2017年10月:全国楼市向下调整的拐点初步确立,潮退开始

央视关注全国多地密集出台楼市调控新政

================

原创不易!转发就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