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辈子一定要做王家卫电影里的男人

出差赶回京吸霾的航班上老铁问我,如果有下辈子还要不要做个男人,我说当然要,而且要做王家卫电影里的男人,帅又不自知,美人经过,爱情发生,翻山越岭最终还是选择留在自己大片儿般的背景里若有所思....



“就是不想上班,只想静静装你的逼呗。”

虽然被老铁一语道破,但我们心里都清楚,朝九晚五做PPT,开会见客户,应酬到吐血,里程飞到白金心里还骂着MMP的精装商务范儿绝不是最好的生活,把这辈子培养起来的穿衣品味都贡献给职业未免也太可惜。

所以本格要和大家探索生活方式中的每一种不同的风味和可能性。



一定是要非常懂生活才能将其很好地转化为艺术作品,而身为电影导演的王家卫就是这样一位有生活天赋和创作才华的男人。

李安导演曾评价说自己只是人才,而王家卫是天才。

大众最直观的对王家卫的印象可能是永远摘不下来的墨镜,究其戴墨镜的种种原因,长期暗室洗片,眼睛损伤惧光;太太送的定情信物;自我防卫心理;致敬戈达尔、黑泽明、森田芳光;为形成疏离感的个人符号体现....



▲戈达尔,黑泽明,王家卫

这些理由未免过度解读了。在陈丹燕的一篇采访中王家卫表示自己戴墨镜主要是为了便于随时睡觉。本格更愿意相信有些人戴墨镜真的谈不上“动机”就是单纯的刚需。可见所有能养成佩戴习惯的配饰都是使人风格化的利器。


◆ 影像风格 有温度与味道的光影

王家卫5岁同父母从上海移居香港,在香港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平面设计,母亲是电影发烧友,父亲在夜总会工作。年轻时就喜欢晚上出去浪,不喜欢睡觉,午夜场电影每晚看一场,用笔记本记下观后感想,这些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影像风格,旺角的夜;纽约的酒馆,上海的面档宵夜摊,布宜诺斯艾利斯黄昏的天台和凌晨电话亭,很多暧昧的、酸楚的、犹豫不决的情绪在光晕里,街灯下更透明的映现出来,好像他已经把所有的夜色看透才能让自己讲起故事来。

这些都不是4点起床精英作息能hold住的,其作品里必定会损失些烟火气。



◆ 台词风格 生活在别处

学习平面设计期间他迷上了摄影,后又参与剧本创作。编写剧本是件极其枯燥的事情,所以这项工作他一定要去咖啡馆进行,当时香港很多咖啡馆他都有栖息过。

台词也是王家卫特色之一,电影中那些看似很有深意但结构又很简单的绝妙对白究竟从何而来?



其实光靠文学功底憋出来的台词是很难生动起来的。他的合作伙伴谭家明就带他去逛街,买衣服也好,吃东西也好,“乒乓”对话过程中自然“发生”的而不是“生产”的对白就是最生活的。

一句“也许”、“也可能”和“可能”虽然意思一样,却也有最贴切的上一句,和最适用的语境。



创作压力大的时候,王导有一个排解秘方,就是吃。一个好导演,一定是爱吃的,对饿不敏感的人也谈不上有好的创作,除了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重要的是懂人情味儿。

“美食的愉悦是不分年龄,不分贵贱,不分国界和地域的,它与其他的享受相得益彰,并能在其他享受缺失之时抚慰我们的心灵。”

所有事物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这也是为什么感情中遇到挫折可以在宇宙中找答案,学科研究中遇到阻碍可以从一道料理或童言无忌中得到启发。

思索这些都有助于作品架构和内涵提升。

由此我们也可以认识到,生活在别处的真谛。



◆ 文学对他作品的影响

梁朝伟的男神气质养成绝大部分功劳可以说是王家卫培育的,而这种气质源于他喜欢的几位日本小说家。

太宰治,《人间失格》中最能解释作品的一句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横光利一,文字朴实而神经质,平和而隐秘,这种感染力与王家卫电影如出一辙;

川端康成,压抑苦闷忧郁感伤,遗憾与追悔,综合起来分明就是他镜头下的梁朝伟了。



◆ 王家卫的男人比时装大片迷人

与摄影杜可风和美术指导张叔平组成的金三角,在张叔平服装造型下的影片《花样年华》《东邪西毒》《2046》,《一代宗师》还被奥斯卡提名。我们会发现这些造型并不复杂,也并非名师设计,白色跨栏背心,格子衬衫,牛仔夹克,都是很基础的单品,优衣库都可以搞定,要点就在于打造出年代感,在对的年代里,对的场合下,穿对的衣服,逼出人物角色的腔调,方才显神气。



《花样年华》的灵感则源自刘以鬯的小说《对倒》,梁朝伟饰演的周慕云在报馆做编辑,王家卫特意致电刘以鬯了解1960年的香港编辑用什么牌子的钢笔,穿什么款式的西装打什么花纹的领带。



王家卫对电影的每一个细节的斟酌和追求成了他“拖延症”的原因,也让他得罪了一大片明星。本格认为,完美主义者和拖延症患者常常是重合的,如果不是对自己的生活和作品有高到近乎于强迫症的要求,谁愿意拖延。毕竟这是一种心理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