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从三国到唐代,中国军队装备弓要比弩多?

秦汉时代,弩是军中利器,直到三国时期,弩是非常常用的武器,国内不少地方都出土过三国时期的弩机。1964年,四川郫县晋墓出土景耀四年(刘禅年号)弩机,重三斤十二两,弓力为一石;1972年,江陵纪南城南水门出土黄武元年(孙权年号)弩机,弩臂54cm,郭长17.3cm;1974年,新野大召营乡代店村出土正始二年(曹芳年号)弩机一件。另外,当时善于用弓的人也很多,如吕布曾辕门射戟;鲁肃脱离袁术时,为了震慑追兵,曾一箭射穿远处的盾牌。

三国铜弩机

普通人射箭时,或用左手拉弦,或用右手拉弦,开弓时,箭的指向和身体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因此要调整射击方向只能依靠身躯的转动来完成。

当射手骑在马上的时候,由于转向不便,因此只能往一个方向射箭,左手拉弦方便右射,右手拉弦方便左射。如果射手射术精湛,左右手都能拉弦的话,则能增加自身的攻击范围,在骑射作战时大占便宜,记载中,董卓、曹丕都可以“左右驰射”。

265年,司马炎簒魏,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一统中国;316年,西晋灭亡。西晋灭亡后,北方游牧民族大量进入中原,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多用弓而少用弩,因此弩逐渐在北方衰落。当时在东晋掌握的南方,弩还有很大的装备量。但整体上,弓开始取代弩,成为军队的主要远射武器。

以南北朝时期为例,当时武风较盛,关于弓的记载很多。如《羊侃传》中说,当时存在二十石的角弓,相应来说,关于弩的记载就很少。射术在当时风行于世,连女子都热衷于此。魏晋汉画墓的画像砖里便有女子射箭的图案。乐府诗中也提到,当时有女子能左右驰射,不让须眉。

隋唐时期,弓弩的装备情况存在明显区别。《新唐书》中记载,每个士兵都要自备一张弓和30支箭,箭以胡禄盛放。《太白阴经》中说,唐军一军12500人,人手一弓,携带的箭支有副箭、射甲箭、生漆箭。

以诗歌描述现实著称的杜甫则曾经写下“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句子,从诗句中看,被征来的壮丁带着弓箭上路,显然是自备的武器。唐代政府也重视射术,武则天创立武举制度时,设置了九项比赛,其中五项都跟弓箭有关。和弓的装备量相比,唐军中弩的装备量很少,仅有五分之一的士兵带弩。唐军弩手携带100支箭,三根弓弦。

《唐六典》中说,当时的弓有长弓、角弓、稍弓、格弓。其中长弓形体长大,弓臂为桑柘木所制,步兵使用;角弓是筋角合制的复合弓,形体短小,骑兵使用;稍弓是防身的小弓,射程很近;格弓是仪仗用具,带有彩饰。

当时的箭有竹箭、木箭、兵箭、弩箭,其中竹箭和木箭即竹制箭杆和木制箭杆的轻箭,用于射猎;兵箭是使用大型精钢箭镞的箭,用来对付身穿重甲的敌人;弩箭箭羽较短,用于攻坚作战。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