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是怎样的?

我们知道,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初期,为后来汉武帝保证近十四年北伐匈奴的基本胜利,实现了“外事四夷”的目标。

实际上,汉武帝时期,除了继续实施文景两帝时期的经济政策,还顺应历史潮流,运用了一系列经济控制政策对国家进行调控。

那么,这些经济政策是怎样的呢?

改革币制

为了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打击大商人,稳定经济,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发行了五株钱。

要知道,西汉初期的私人的可以铸钱的,直到景帝时开始禁止,但是武帝登基后,还有很多地方私铸铜钱。

于是,武帝除了加强中央垄断铸币权,规定盗铸者一律处死外,在前113 年又彻底废止各级地方政府的铸币权,统一由中央的“上林三官”铸造。

前119年的币制大改革,更是增加了以银、锡为材料的“白金”币和以鹿皮为材料的皮币,并强制性地将其与铜钱的兑换率规定得畸高。虽然武帝对外宣称:为了打击大量贮藏铜钱的富商大贾和诸侯王的势力,但是最主要还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盐铁官营

说白了,就是政府及国企控制盐铁生产销售,使国家垄断国计民生意义最重要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利润。

前119 年,武帝“使孔仅、东郭咸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就是将私人垄断的冶铁、煮盐业改为国家独占经营,在全国产盐铁的地方设立盐铁专卖署,并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盐官或铁官,管理盐铁事宜,还规定对私铸铁器和煮盐者处以刑罚,没收全部生产工具。

一时间,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但是,武帝的这种做法却留下了一大“祸患”--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盐官或铁官,管理盐铁事宜。

这样一来,盐铁专营其实就是官商勾结对盐铁高额垄断,双方共享利润,却苦了老百姓。

前98 年,武帝又“初榷酒酤”,即将酒作为专卖的对象,这还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设置平准官、均输官

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前110 年,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均输,就是调剂运输;平准即平衡物价。

政府需要的物资原本都是临时抢购的,这样一来势必会引起物价上涨;地方上交中央的赋税、贡品,除了来往麻烦外有时价值还赶不上运费;大富商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于是,武帝命大农令(相当于如今财政部长) 统一在各郡、国设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征发赋税物资,并向首都或各地输送。,此外,首都设平准官,总管全国运来的财物,除去供皇室贵戚所用外,作为政府资本经营商业。

其他的政策还有重农抑商、整顿财政等。

总之,汉武帝运用经济控制政策,使政府获益匪浅,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

太初四年(前101年),西汉政府征伐大宛,结果“宛举国以降,效其器物……乌孙之属骇胆,请为臣妾。匈奴失魄,奔走循逃……”在此基础上,武帝下令把亭障从玉门关向西延伸,加强在西域的军事渗透。在渠犁、轮台屯田,就地解决粮食问题。汉武帝的开边政策仍在继续,直到征和三年(前90年),大规模的战争才逐渐停止。从元光二年(前134年)至征和三年(前90年),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为“外征四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