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中你会自救吗?

1994年9月27日晚上7点,载着989名乘客的爱沙尼亚邮轮离开塔林,穿过波罗的海驶向斯德哥尔摩,然而他们再也没有上岸。6小时的旅程过后,艏门无法抵御9级大风,邮轮开始进水。不到一个小时之后,游轮带着852名乘客和工作人员沉没了。


即使得知了惨剧发生的有多快,海面风暴有多强烈,和救援人员赶到的速度(邮轮沉没后半小时才进入全面紧急状态),生存专家依然对如此高的死亡率感到吃惊不已,似乎很多人被淹死前没做任何抵抗。官方的事故报告推断说:很大一部分人似乎吓得神志不清、不知所措,还有些人甚至吓得连腿都迈不动。一些人惊吓过度,当其他乘客试图引导他们甚至对他们大喊、使用武力时,他们都无动于衷。

为什么会这样?朴次茅斯大学研究极端环境下行为的军事生存教练John Leach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研究了过去几十年世界上许多灾难中幸存者和遇难者的行为(其中,1987年11月18日造成31人死亡的国王十字车站大火发生时,他恰好在场),发现,在危及生命的状况中,约75%的人感到不知所措、无法思考,无法想出逃脱的办法,他们处于精神麻痹状态;只有15%的人能保持足够的镇定和理智,抓住逃出去的机会。(剩下的10%很危险:他们焦虑不安,甚至妨碍其他人逃生)

人们往往最关注那在灾难中保持冷静的15%,想知道是什么让他们活了下来。但Leach认为人们的关注点错了,我们应该好好想一想,为什么那么多人本来有自救的客观条件,有机会活下去,最后却没能幸免于难?为什么那么多人放弃了,或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危机?他认为,在多数灾难中,你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生存技能,你只需要明白你应该做什么。“作为一个作战生存教练,我要教人们如何活下去;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我要教人们如何不要放弃生命”,他说。

有时,我们并不清楚人们在紧急状况时究竟做了什么。工程师设计疏散程序时,通常假定当人们听到警铃、闻到烟味、感觉楼在摇晃或船正在侧倾时,会立即做出反应。

然而,近几十年的情况表明,让人们在灾难发生时立即行动并不容易。1985年8月22日,一架从英国曼彻斯特机场飞往科孚岛的波音737客机在起飞时遭遇引擎故障未能顺利起飞,飞机随后在跑道上停了下来,却仍然造成了55人死亡。政府的航空事故调查部门称:“或许这起事故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飞机根本从未升空,而且停在跑道内,消防员很快就扑灭了外部明火,事故却仍然造成了多达55人死亡。最大的疑问在于,为什么飞机停下后人们没有立即下飞机。”


比起人们的紧张或逃跑时的拥挤踩踏等,人们对突发状况的冷淡反应是更为致命的。

近些年最能体现人们在突发事件中惰性的例子之一,发生在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9月11日,被劫持的飞机撞向世贸大厦,你可能会觉得那些在第一次撞击中幸存的人会用最快的速度逃出大厦,但大多数人表现的恰恰相反:他们拖延。根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最终幸存者平均拖延6分钟才开始逃离大厦,有些人甚至闲逛了半小时。他们对灾难没有准备,继续工作,或者走来走去看看会发生什么,等别人先行动。一项研究发现,那些拖延的人在离开大楼之前,有的在打电话,有的先收拾好办工桌、锁上办公室,有的去洗手间,还有的发邮件、关电脑、换鞋。有一名骑自行车上班的女士甚至在离开之前回到她的办公室换上了运动服。


这些在危急时刻不慌不忙、精神麻痹的行为,有一个心理上的原因:他们无法适应环境的突变。求生是一种目标明确的行为:你觉得饿了,你会去找吃的;你觉得孤独,你会去找朋友。通常,这种目标很容易实现(我们知道如何找到食物和同伴)。但在不熟悉的尤其是有压力的环境中,比如下沉中的船或者着火的飞机,达成这种目标——紧急出口在哪、如何到那里,需要更多努力。

“在紧急情况中,危险发生的很快,我们来不及做出决定”,Leach解释到,情况往往超出我们能解决的范围。印第安纳大学社会心理学家Jerome Chertkoff,从另一角度解释了这一现象:“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你的情绪会紧张,而紧张限制了人的思维,你可能想不出本来能想到的逃脱的办法。”

这解释了为什么平时看似平淡无奇的事儿,在紧急情况下却做不出来。所以,大多数生存专家认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唯一方式是提前做出准备。“练习能让行为变成条件反射,不需要复杂的思考”Chertkoff说。这就是说,去电影院时要把紧急出口的位置记住(想象你真的遇到了事故要怎么做),去酒店时要仔细阅读门后面的疏散指示图,坐飞机时要专心听飞行安全须知,即使你经常乘坐飞机也要这么做。“每次我上船,第一件事儿就是弄清楚救生艇在哪,因此如果发生事故,我只需要跑去救生艇站,不用思考要怎么办”,Leach说。通常,幸存者活下来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更勇敢,而只是因为他们准备的更好。


那如何对待周围的人呢?无论你准备的多充分,有一点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我们周围的人做什么。在这个问题上,科学的解释与我们普遍的想法或媒体的说辞的向左。

评论员们的评论总是突出灾难中愚蠢的行为——慌乱的旅行者,拥挤的球迷,或是夜总会里盲目的冲向安全出口等。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很少的。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倾向于互助而不是相互妨碍。“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倾向于合作”,布莱顿大学研究人群行为的专家Chris Cocking说,“在集体中,自私是少见的,集体相对于个人倾向于减少自私而不是扩大”。

就拿2005年7月7日伦敦交通系统的自杀性爆炸来说,数百旅客被困在充满烟的隧道里几个小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得救或者会不会有更多的爆炸。根据接受cocking采访的幸存者们说:在混乱中,多数人积极的合作和相互帮助。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集体韧性”:在危险中人们倾向于团结互助。

Drury,Cocking和Reicher用很多事例证明了集体韧性的存在。2008年,他们采访了11大惨剧或过去40年里事故的幸存者,包括造成126人死亡的2001年加纳足球场踩踏,还有1991年南非海神号邮轮沉没事件(引人注目的是全部500多乘客生还了)。在这些事件中,人们普遍团结一致而不是自私自利。Cocking认为在灾难中人们的合作让每个人幸存的几率都变高了。“遵从集体利益通常是权宜之计,在极个别的人们只顾自己的情况中,求生的进程确实收到了影响”,他说。


遗憾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危机中与人合作。一个例子生动的表现了人们在危险中的表现有多不同:2012年1月,6名船员试图用30天划船横渡大西洋,然而第28天过后,当他们仅有500英里(800海里)就要到达目的地巴巴多斯时,他们的船被巨浪掀翻。根据船员中一位名为Mark Beaumont的探险家回忆,他们都快坚持不住了,有几个人不断地潜入水中放救生筏,取回应急信标、gps追踪器、卫星电话、淡水和食物。但不是所有船员都这么理性。“他们中有两个人被吓坏了”,他回忆到,“其中一个很强壮的划手也几乎连话都说不出来,他就那么闭着眼睛一动不动”。后来,这位同伴对Beaumont解释说,他被当时的情况吓坏了。“我感觉完全置身事外了”他说,“我当时觉得最好的做法就是静静的呆在救生艇里,尽量少占地方,闭眼等一切都过去,无论会死还是得救”。

绝大多数人永远也不会遇到灾难,但提前设想你某天会遇到灾难是有必要的:意识到周围有很多危险,时刻做好准备,当危险来临时就不会手忙脚乱了。Leach 认为,“你要做的仅仅是问你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有灾难发生,首先你应该做什么?如果你能回答这个问题,一旦灾难发生,一切都会有条不紊,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