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晋文公初设六卿,所以春秋末期三家分晋是否是必然?

2017-10-25 看北朝              

微信号beichaoluntan

功能介绍北朝论坛官方公众号

假设智魏韩联手灭赵,韩魏没有反叛,然后智家又灭了韩魏统一整个晋国;
又或者赵韩魏联手灭智后,实力最大的赵不接受分晋的建议一番混战之后统一晋国,历史会有怎样的演变?
再退一步说,三家分晋,区块分割有所变化,赵国全取山西,山河表里,以晋阳为都;魏国控制太行山以东,河北中部南部;韩国控制洛阳盆地,南阳地区外加河济地区,以大梁为都,历史会有怎样不同的演变?感觉三晋之间的内耗会少很多吧。

▲三家分晋前的晋国

“朱瑟德瑞斯”回复:不是必然,是晋国公室一步步自己作死的结果,如果三家不分晋,有晋国挡在秦国东出的路上,秦国要出头是蛮难的。但是我也不看好晋国能够统一天下,可能整个中国历史要重新改写。

“丧师百万也称能”回复:曲沃代翼以后基本上就要有这事情了,晋国基本上是保不住的。但如果赵无恤脑子清楚,不把卿位交给侄子,那赵氏代晋还是有可能的。

“长乐夜未央”回复:曲沃代翼并不是注定晋国保不住,你要说转折点也应该说晋献公尽诛桓庄,无蓄群公子。而且就算如此,晋公的威权在献公到襄公时期还是满满的,后边晋厉公经过两代积累威权复振,如果他成功了,那晋国形势又是另一番局面了。
至于赵无恤,他把卿位交给侄子的时候三家分晋的局面早注定了,最强的知氏虽然完蛋,但是第二强的赵氏也元气大伤,魏韩完整保存了实力,再打垮韩魏那是不可能的。
真要说转折点,应该是六卿之战的时候。

智魏韩联手灭赵要韩魏没有反叛,前提是知氏不一家独大,姿态什么的都是小事,关键是赵氏的领地必须让出来。果真如此,那无非是换知韩魏三家分晋而已。智家又灭了韩魏完全没可能,因为要考虑到外边势力干涉的问题。韩魏实力完整,而且早就有联盟对知氏的意思。

其实我认为赵襄子的做法未免幼稚,还不如虚与委蛇同意割地,然后联络韩魏和知氏火并呢。他的做法实际是独当知氏,韩魏做大了。赵韩魏联手灭智后,赵氏也元气大伤了。
三家分晋,区块分割有所变化是可能,但是河南部分是三家分晋后才夺取的。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格局是三家置换。魏氏放弃东部的河内分给韩赵,换取韩国的平阳和部分上党以及河外部分地区,韩国放弃平阳和上党和部分河外地区给魏赵,换取魏国的河内和赵国的中牟,赵国放弃中牟,换取魏国的部分河内和韩国的上党。
形成赵国太原版块和邯郸版块加上上党盆地部分稳固联系然后北上东进。魏国全具河东包括平阳和部分河外西进,韩国全具河内,加上中牟邺城一线南下,这样的格局也许更有利一些?想起甲骏相三家同盟了囧。

三家分晋不是必然,但是很合理,一家代晋或者晋国公族独大都是可能的,但是可能相对小。

关键的转折点其实是六卿之战,这一战范中行垮了,但是最强的赵氏也是损失惨重。

“箫管遗音”回复:山西太穷,三晋都迁出来了,项羽把山西封给魏豹,还被魏豹嫌弃。
南阳必须是楚国的,楚国最好的地方,随便就给韩国?
赵氏太奇葩了,屡次作死屡次复兴,像他们玩的这么漂的,好像找不到第二家,赵盾赵穿弑君、赵氏孤儿、赵无恤、沙丘主父,家传的,老在继承人问题上犯糊涂。

▲三家分晋后

“赤色MA”回复:曲沃代晋以后,宗室不被信任公卿内战成瘾,分家是早晚的事,到谁手里分的问题而已。

“大意觉迷”回复:六卿固化,原本按照六将顺次递补,每当执政卿(中军将军)去世或退休,由下面一阶的将领往前挪位,这种模式下,理论上六卿可以实现轮替执掌国政。但后来对外战争减少,六将军的序列基本上已经没有军事意义。特别是中行、范氏赶跑之后,本来知氏之后应该轮到赵氏执政,但知氏仗着自己帮助赵氏挽回局面,霸着执政卿的地位三代,以至于到知伯瑶时代打算借着顶端优势解决另外三家,结果被反推。这样六卿轮替执政的规矩彻底被打破了,大家没得玩了,只能分家。

“箫管遗音”回复:还别说,赵魏韩三家还挺有代表性的,赵氏是外来卿士(先氏、范氏)最后的代表,魏氏是外来姬姓诸侯后代(中行氏、智氏)最后的代表,韩氏是晋国公族(狐氏、却氏、胥氏、栾氏)最后的代表,六卿从头到尾就在11个家族出人,其中先氏和范氏,中行氏和智氏还是同一家的,几百年只有3个例外,其中又有1个是赵氏家臣。

“evilminds”回复:必然,各个卿大夫实力太强了,宛如国中之国。春秋时代本来就正常。三桓,七穆,国高鲍。

“vvv0997”回复:我的想法是,为什么晋国不能像齐国田氏代齐那样?另一个角度,为什么齐国不是三家分齐?偶然应该是必然性?

“大意觉迷”回复:陈氏开始没过多介入齐国众卿纷争,忙着收买人心,等到众卿闹得差不多了收拾残局。再借着跟吴国打仗,把本来已经变成空架子的高、国剩余不多的兵力再推到战场。这样陈氏就可以一家独大了。

“箫管遗音”回复:然而晋国还是有很多家公族卿士(11家),当然跟晋公的血缘不那么近了,却胥栾都是长期柄政的,不过自相残杀和自己作死的多(却亡于胥,胥亡于栾,栾亡于自己作死),最后几个祁氏、羊舌氏被异姓联手消灭了。只有最低调的韩氏活到最后。

▲晋文公初设六卿

“长乐夜未央”回复:南阳说的是晋国南阳是后世的河内郡。关键节点是晋襄公自己作死把执政卿和三军将佐合一,然后自己还早死,不然哪有赵盾专权。

“evilminds”回复:齐国只有田氏认识到人心重要啊。晋国至少在六卿时代就认识到这点了。具体可见孙子和吴王对晋国局势的分析。

“大意觉迷”回复:不是晋襄公作死,晋襄公本来是想在三军中扶植新势力,但没成功。后来阳处父以太傅的身份调整了中军将佐的顺序,把赵盾顶到前面。后来晋襄公死后的继承人问题,被赵盾搞得一团糟。狐射姑把怨气撒在阳处父的身上,把他杀了,自己也逃亡了。以后晋君想干预三军将佐就更难了。

“长乐夜未央”回复:没成功的原因是没坚持吧,晋襄公时候晋公威权还是在的,阳处父并无自身足够势力,说话听不听一念之差而已。不管如何,把军方第一号人物和政坛第一号人物合一是超级脑残行为无疑。

“大意觉迷”回复:当时三军大佬一次死了四个,名额空缺很多,本来是晋君扶植势力的机会,但还是照顾了赵、狐两家后人接班。阳处父跟赵衰关系好,所以他把赵盾换到一把手的位置上。

“长乐夜未央”回复:所以说是晋襄公自己作死啊。

“fzhd”回复:山西尤其是晋南盆地可是晋国核心地区,三家始封地和宗庙可都在那里,谁也不会放弃的,而且当时晋南盆地魏家占最大份,其次是韩家,赵家原先在晋南盆地的封地在下宫之难中都差不多被剥夺干净了,封地主要集中在晋阳盆地和东阳地区。
晋南盆地就相当于东西城,东阳地区就相当于大兴,南阳和河外相当于朝阳通州,你让占最大份的魏韩两家将东西城的房产置换到朝阳通县大兴,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最有可能的还是知家逐步消灭赵魏韩三家,统一晋国,如田氏代齐一样借壳上市。其次是三家协调,赵家得晋阳盆地和东阳地区,魏家得晋南盆地和南阳地区,韩家得洛阳盆地和河外地区,这样好歹各家都比较完整。

“vqv1”回复:所以田氏(陈氏)能够代齐是够资格的,同样是杀君代国,人家的手段就比赵氏高明,能比较完整地拿下齐国。

“大意觉迷”回复:代价就是春秋末到战国初陈氏主导下的齐国几次对外战争都是大败,利用对外失败来巩固对内权力。你看到战国时期齐国连山东都统一不了,好容易吞了个薛国还被田婴父子搞成独立王国。

“卡西诺绿魔鬼”回复:智砾死后,中军将的位置是赵鞅坐的。赵鞅死后,才排到智瑶。考虑到魏侈和韩不信可能先于赵鞅而死。那么他们的子辈排在智瑶后面也是说得过去的。再说智氏连梁婴父都拉不进六卿序列,要把持中军将三代没什么可能性。

陈氏老打败仗不是存心的,齐国当时就是这点能耐。国高二氏固然是在战争中被削弱了,陈氏也一样。陈氏那么多丧败之下,在国内权威地位依然不可动摇,说明陈氏的统治基础非常牢固。

晋国在驱逐公族的情况下,嗣君幼弱是君权旁落的大忌。有奚齐卓子之鉴,晋驩还要扶立自己的幼子就是昏招了。如果让自己的弟弟晋雍回国即位,就没赵盾、贾季什么事了。

“大意觉迷”回复:这个六卿剩下四卿以后他们估计就不讲什么六将军排座次了。这时候又正好赶上《左传》收尾,他们如何划分权力不是很清楚。有一种观点是范、中行被驱逐之后,中军就取消了。不过这一点我并没找到比较可信的证据,范、中行也不领中军啊,撤销中军算怎么回事?我个人倾向于四卿以后各自组建自己的军团,各自为政,就不搞排座次了。智氏利用自己家处于执政卿的惯性,开始独霸晋国朝政。
梁婴父在《左传》记载很少,最后只是提到梁婴父给智文子献计逼迫赵氏处死董安于,明着是将董安于作为此次动荡的祸首处理掉,实际上是要吓阻赵氏接替智氏执政。从这一点看,智氏根本不想把执政卿的地位交给赵氏,此时军职已经没有政治意义了。

“vqv1”回复:孙膑、田忌等 人受到排挤就说明了军人在齐国的地位是何其的“高”,军人不受重视,当然就 是军事弱鸡了,赵国就算长平之殇,依然硬抗秦国几十年,最后逃到北方还短期搞了个代国,齐国干脆秦军一到,立马投降!!倒是楚汉相争时,田荣田横硬抗项羽好几年!

“卡西诺绿魔鬼”回复:中军有没有撤销不得而知,但智砾死后,晋国大部分军事行动左传记载基本上是“赵鞅帅师伐X”,加上黄池之会赵鞅与吴争长。可认为赵鞅当时已执晋柄,是晋国的执政。这么看,智氏在智砾之后,智申并未执政,智申早死,他儿子智瑶又得到执政之位。所以很可能四卿仍然按照资历排序晋升。智砾死后,次于智砾的只有赵鞅。所以是赵鞅执政。赵鞅执政期内,韩不信、魏侈、智申都先死了。其四家后代里,又以智瑶资历最长,所以智瑶晋升为执政、赵无恤、韩虎、魏驹轮次。即使三家灭智后,三卿依然轮序下来,魏斯成为晋国执政,直到三家封为列候乃止。

“大意觉迷”回复:智跞当执政卿始于鲁定公9年(前501年),去世时间不详,他当执政卿时期没有任何出征记录,上一次和赵鞅出去还是鲁昭公26年(前516年),当时还是韩宣子韩起执政。智跞当执政卿的时候也基本上是赵鞅出征或参与外事活动,说明智跞基本上不参与对外军事外交活动,只是坐镇国内搞内政,所以《左传》后面记录赵鞅的情况,并不能证明智跞已死,也不能证明赵鞅接替智跞成为执政卿。

注: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